寿光日报 2022年03月24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A08版:寿光·人文

征和四年行幸东莱返途三月与民同劳

汉武帝躬耕巨淀成就千古佳话

◀1940年左右的清水泊 ▼巨淀湖湿地公园的“汉武躬耕”雕塑

在寿光西北部的巨淀湖湿地公园,有一座大型汉白玉雕塑“汉武躬耕”。雕塑正面汉武帝手托谷穗,目视远方,尽显帝王风采,霸气十足。其身后众人扶犁耕种的场面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雕塑下刻《汉书·武帝纪》:征和四年,三月,上耕于钜淀。此钜淀乃古县名,又作巨淀县。西汉置,治在今广饶县东北,属齐郡。因巨(钜)淀湖而得名。《水经注·淄水》载:“县东南则巨淀湖,盖以水受名也。”

《寿光县志》记载:“巨淀湖,古作巨(也为钜)定,一作巨澱,在城西北四十里,汉武帝征和四年幸东莱,临大海,三月耕巨定。”据传说,汉武帝在征和四年正月巡游到汉王朝的最东部东莱郡,到达海边要乘船入海访求仙山,由于天气不好,且群臣劝阻,只得回返长安。时值三月,在路过巨淀湖时,带领群臣和百姓进行耕耘。

清寿光县令严胤肇有《巨淀湖诗》:汉武东巡日,躬耕在此郊。斜阳平楚外,秋野水堂坳。游子空回骑,渔翁稳坐茅。问津千古意,身世眼前抛。汉武帝躬耕巨淀的场景是天子与庶民同劳同乐的盛世写照。历史上的巨淀湖湖面浩渺,名声响亮。《史记》称“东海引巨淀,穿渠为溉田”,说明在很早就已经引巨淀湖水用于灌溉。

关于汉武帝躬耕巨淀民间有哪些传说,历史上的巨淀湖何等状貌,历代帝王重视的籍田礼是怎么样一种国家制度。记者结合史料进行了一番探究。

汉武帝与民同耕留千古佳话

众所周知,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内强皇权,外服四夷,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但他从小受宫廷盛行占卜巫术及母后迷信方术的影响,笃信神仙之术,热衷于封禅和郊祀,曾多次巡游各地,挥霍无度。在位晚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寿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中记载,汉武帝刘彻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前二十载在其丞相公孙弘(今寿光纪台人)辅佐下,承袭父亲景帝之休养生息政策,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礼贤下士,成就了一代霸业。至丞相公孙弘去世后,武帝身边无得力良相辅佐,日常奢侈,沉迷于修道成仙。此风一出,上至官府,下到乡民纷纷效仿,加之连年战争,致使田园荒芜,国库亏空,民不聊生。

汉武帝东巡求仙寻不老之药,至蓬莱东海,浊浪滔天,乌云四盖,不能出海,武帝仰天长叹:“此乃上天不允,天怒人怨。”只得返回京都,所经之地,民不蔽体,啼饥号寒,使其心生怜惜。当行至今寿光境内,战马嘶鸣、仰天长啸,任其鞭抽吆喝,抬腿不前。刘彻询问此处何地,大臣报曰:此乃老丞相公孙弘故里。公孙弘者,西汉布衣丞相,菑川国人,一生奉行节俭,辅佐汉武帝二十余载,使西汉国力日渐强盛,武帝感其能,深悟重农桑利民之理。时值三月,正逢春耕之时,于是下旨在此地扶犁起垄,与民同耕。

左丞相报:洋河店为皇家驿站,此处众水汇集,神泉相涌,沃野千顷,巨淀湖盛产锦鲤,慢火烹饪,味香透骨。此地民风淳朴,适宜皇上扶犁,武帝恩准。当即选址巨淀湖南畔,与民同耕,并诏告天下,恢复民力,发展农桑。自此,鼓励农桑、削减税赋,农耕开垦由此大兴,故而留下了“桃花盛开三月天,武帝躬耕于岭南,微风习习尚觉寒,湖中荡来打鱼船”的民谣。汉武帝躬耕巨淀的传说也从此代代流传。

关于汉武躬耕巨淀的典故,《寿光传说》载:汉武帝到了晚年,不理朝政,为了长生不老,到处求仙拜神。这天,汉武帝到了东桑海边(今山东半岛),正碰上大风大浪,只见一排排巨大的浪头向岸边冲来,重重地拍在岩石上,发出一阵阵天崩地裂的响声。他再向远处望去,只见海浪一排接着一排从天边涌来,像有千万条青龙在翻滚恶斗。

汉武帝看着此情此景,不禁长叹一声,若有所思地说:“连大海都在阻止我,看来我是求仙不成了,还是回朝安心治理国家吧。”汉武帝刚出都城时,由于求仙心切,没有顾及身边一切。现在断了求仙的念头,觉得心上轻松了许多,便打算趁回朝之机,考察一番民情。这一天,汉武帝来到了剧县(今寿光巨淀湖),时值阳春三月百姓却少有耕种者,询问得知,原来老百姓的土地都被有权势财主所兼并,于是汉武帝为民做主,不仅给百姓分了地还与民同耕,这才留下了汉武帝躬耕巨淀的千古佳话。

巨淀湖曾是我省数一数二的湖泊

在今天的山东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我省湖泊主要集中在鲁西南的南四湖——东平湖一线,而东部、东北部的湖泊则比较少。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省范围内较大的湖泊只有东平湖的前身“巨野泽”和“巨定湖”两大以“巨”为名的湖泊。

说起巨野泽、梁山泊、东平湖这个一脉相承的湖泊,由于宋时水泊梁山的缘故,被今天很多人所认识,而对于巨定湖则很少有人了解。不过在历史上巨定湖的名气要远大于宋朝的梁山泊,原因就是汉武帝曾在此地耕耘过。专家分析,巨定湖在汉朝时接受淄水、时水、女水、浊水、洋水等河流的汇入,虽然受时节限制面积不定,但作为能够与巨野泽一起出现在历史记载中的大湖,其面积即便是比不上巨野泽,也应该小得有限。《元和郡县志》记载的巨野泽:“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是多么的烟波浩渺。

巨定湖在北魏时面积尚广,后渐淤塞。至金、元之际面积越来越小,明清时期,巨定湖更名清水泊,后来又演变为巨淀湖。1923年,巨淀湖的最重要来水淄河改道,剩余诸水灌注总量不及淄河水的三分之一。民国初期的《1911山东全省州县自治区域图》和民国《寿光县志》中对巨定湖的范围也都明确画出,大概面积南北最长约20公里左右、东西最宽约6公里左右,整个湖泊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

历史上巨淀湖物产极为丰富,盛产芦苇、水产品,素有“不耕耘而自植,不培养而自繁,利比腴田十倍”

之誉,不用耕耘和培养靠自然繁殖,就可以获得比最肥沃的土地要高十倍的利润,并且“四时取之不绝,百里之内皆取给予”,一年四季都可以有收获,百里之内的都以巨定湖为生。明朝的时候,巨淀湖被驻藩青州的衡王所占据,成为他的牧马场,并且立有衡王碑为界。1932年,县长张贺元动用民夫修路,在使军队可以通行无阻的同时,还建有瞭望台,供警察登台瞭望。

1937年11月上旬,寿光县委决定在全县发动武装起义,组建抗日武装,起义集结地点选定在巨淀湖畔的牛头镇,起义部队定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打响了潍坊抗日战争第一枪。

周武王曾将皇帝亲耕定为国礼

其实躬耕巨淀并非汉武帝一时兴起的举动,自古农业乃立国之本,历代帝都倍加重视。每年二月二皇帝都要举行籍田礼,亲自扶犁耕田,用行动为天下万民作表率。二月初二处在惊蛰、春分之间,此时,大地回春,生机勃发,进入农事的春耕季节。故这一天又称为“春耕节”“农事节”。农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表达了人们在新的一年里消灾乞福、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历史上的籍田礼是颇有渊源的。传说,二月二皇帝耕田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之后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仿。到周武王,还将这一做法定为国礼,并设有司徒、田畯等农官管理籍田。皇帝耕田时要“三推三返”,之后,王公诸侯“五推五返”,卿大夫“七推七返”,士“九推九返”,然后籍田令率部属耕播完毕,礼仪结束。随后,天下春耕开始。

清代有一幅年画《二月二龙抬头》,画中有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左手扶犁把,右手扬牛鞭,正在耕地。身后一个太监打着华盖,前面一个太监牵着一头牛,牛拉着犁迈步向前。后面是一群官员,前呼后拥。皇后乘坐着手推凤辇,在骑马侍卫的护卫下前来送饭。画上题有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九卿四相前头走,八大朝臣在后头。正宫娘娘来送饭,保佑黎民天下收。”

明清两朝,在北京先农坛有一片专供皇帝耕种的籍田,面积一亩三分,地长11丈,宽4丈,分12畦,中间为皇帝亲耕之位,三公九卿位于两侧从耕。尤其是清朝,统治者为渔牧民族满族,入关后,他们为及时了解农时,熟悉节令,皇帝非常重视这一礼仪。

农历二月二日一早,皇帝就身着礼服,前往先农坛。先祭祀先农神,在礼仪官员的引导下,经迎神、初献、亚献、终献、供奉福胙、送神、望瘗等一系列仪式,再更衣、休息后,才开始在先农坛东南的观耕台前举行耕籍典礼。皇帝面南而立,户部尚书跪进耒,顺天府尹跪进鞭,鼓乐齐奏,颂歌高唱,皇帝扶犁执鞭,在众官员的簇拥下开始举行亲耕礼。皇帝亲耕后,大臣们效仿也在各自的籍田里耕作,皇帝端坐观耕台,观看检阅。教坊司的优人们则装扮成风、雷、雨、土地诸神,表示天神护佑,风调雨顺。

皇帝亲耕并非作秀,具有一定号召性和引导性,以此鼓励各级官员和民众珍惜土地、重视农耕。清康熙皇帝特别重视农耕,并身体力行,他在组诗《题农耕图》中,对水稻从育秧到收割的全过程有具体形象的描写。大学士李光地曾撰文记载,康熙有一次出京在博野(今河北博野县)视察,曾一口气亲自持犁耕地一亩,致万人围观。据传,康熙帝曾微服私访来到一村庄,与农人聊天时,有一孩童见他装束不凡,气宇轩昂,以为他是大户人家,便问:“你家有多少土地?”康熙随口答道:“仅有一亩三分地。”康熙所说的“一亩三分地”正是先农坛的那块籍田。这也是俗语“一亩三分地”的来历。

本报记者 张文志

2022-03-24 张文志 征和四年行幸东莱返途三月与民同劳 1 1 寿光日报 content_90040.html 1 汉武帝躬耕巨淀成就千古佳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