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养殖的这些鹦鹉都有了‘电子身份证’,买卖也是合法的,我再也不用担心鹦鹉被认定为‘黑户’无法出售了。”7月26日,记者在寿光市化龙镇北柴村鹦鹉养殖户乔建学的养殖基地注意到,3000多只不同品类、颜色鲜艳的鹦鹉被分门别类地养殖在笼子里,它们上蹿下跳,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值得注意的是,每只鹦鹉的脚上都带有一个特制的脚环。乔建学介绍,这种特制的脚环都有一个对应的标识,脚环上的号和人工标识卡号一致,这便是鹦鹉的“电子身份证”,也就是中国野生动物管理专用标识牌。通过手机扫描标识牌上的二维码,就能查询到包括物种名称、标识代码、脚环号、批准文件、批准机关、繁育单位等十多项溯源信息。
寿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也特别提醒,市民在购买此类具有标识的鹦鹉后,不得自行繁殖售卖,否则就有可能涉嫌违法。
机遇
新规出台,养殖户不再“担惊受怕”
近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了《关于印发山东省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和经营利用管理办法的通知》(下称《通知》)。随着《通知》的落定,“鹦鹉不能买卖”这一压在乔建学心里四年多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对我们鹦鹉养殖户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近几年的‘鹦鹉案’和疫情,对我们养殖户的负面影响很大,新规对我们来说算是一场及时雨,免除了后顾之忧!”乔建学是寿光市唯一颇具规模的大型鹦鹉养殖户,曾多次为鹦鹉养殖合法化奔走呼吁。他告诉记者,2020年下半年开始,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禁止野生动物活体交易。因为突然不让买卖,养殖鹦鹉让他赔了不少钱。“新规出来后,在法律层面对人工养殖和野生的鹦鹉进行了‘区别对待’,养殖鹦鹉有了‘电子身份证’,我们养殖户也不会再因溯源而被追责。”
乔建学补充说:“按照规定,养殖户们只要办理养殖证,同时给销售的鹦鹉加上专用标识,就可以正常养殖销售。”
说话的同时,乔建学还向记者出示了小太阳等鹦鹉的相关证书。这些证书上都印有“中国野生动物管理专用标识”的字样及其专属编号、二维码。
记者了解到,按照规定,鹦鹉养殖户需要办理养殖证,只要证件、标识齐全,就可以正常销售;证件、标识不齐全者,则不得销售,政府有关部门也会严格管理监督。
对于未来,乔建学信心满满,他表示,期待着鹦鹉养殖产业继续走向规范化、合法化。
展望
人工繁育鹦鹉产业发展有望驶入快车道
据悉,在之前,买卖鹦鹉被认定为非法销售野生保护动物,有商户因此受到处罚处理。观赏鹦鹉非法饲养,人工繁育鹦鹉销售受阻,鹦鹉养殖产业前景惨淡,众多养殖户都陷入了“养不起、卖不掉、放不了”的困境。后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层面出台政策,规范人工繁育鹦鹉销售、运输等,陆续解决了鹦鹉无法交易和来源合法性难以认定的问题。2021年,全国首批人工繁育鹦鹉佩戴“中国野生动物管理专用标识”试点工作在河南省商丘市全面铺开,这也标志着人工繁育鹦鹉凭专用标识进行运输和销售走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第一步。
“去年以来,结合我市实际,寿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把解决鹦鹉养殖困境作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内容,争时间、赶进度,联合审批部门为养殖户尽快办理了‘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妥善解决了我市人工繁育鹦鹉的运输和销售问题。”寿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21年11月以来,已协调帮助乔建学的鹦鹉养殖基地加载“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3250个。其中,绿颊锥尾鹦鹉2500个、和尚鹦鹉750个(2021年,绿颊锥尾鹦鹉1000个,和尚鹦鹉350个;2022年,绿颊锥尾鹦鹉1500个,和尚鹦鹉400个)。
据统计,乔建学的鹦鹉养殖基地已出售加载“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的鹦鹉1450余只。
“自鹦鹉养殖繁育销售合法化以来,佩戴专用标识的鹦鹉商品鸟销售行情明显看涨。”寿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人工繁育鹦鹉产业有望进入健康、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本报记者 王萍 通讯员 马玉龙 牟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