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日报 2022年12月28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A08版:弥水

牛头镇起义与寿光籍开国将军

——纪念牛头镇起义八十五周年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共评出元帅10名,将军1604名。习惯上,人们把他们称之为开国将帅,把出生将军比较多的县称为将军县。因为我党领导的早期武装起义多在南方(南北方的分界线为淮河秦岭一线),所以著名的将军县也多在南方。如湖北黄(红)安县,有开国将军近百名,且有陈锡联、韩先楚、谢富治等六位开国上将。另如浏阳,有五位上将:王震、杨勇、宋任穷……反观北方,我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多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以开国将军相对较少。据说,1955年评衔时,有条不成文的杠杠:红军不下校,即红军时期参加革命者军衔不低于校官;抗日不上将,即抗日时期参加革命者不能评为将军。山东一共走出了89位开国将军,其中寿光籍的就有8位,这份殊荣与著名的牛头镇起义分不开。

1937年12月29日,我党领导的散布在寿光各地的武装力量集结于牛头镇,高举抗日大旗,并将这支新生武装力量定名为“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简称八支队。这是一支寿光的子弟兵,是一支英雄的部队,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日伪顽展开了激烈斗争。先是东征掖县黄县,又西返战于临淄、周村、邹平、长山一带,尔后,穿过胶济铁路,插入沂蒙山区,开辟了鲁中抗日根据地,成了鲁中军区主力之一。抗日胜利后,挺进东北,投入到解放战争中,从北国的白山黑水,征战数千里,直打到南国的天涯海角。解放海南岛后,马未解鞍,人未洗尘,又北上,第一批跨过鸭绿江,与联合国军拼杀,直到签订停战协定后方返回国内。十几年的征战,为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

在十几年的征战中,八支队历经多次整编,番号也多次变换。1948年11月,在解放军的全国统一整编中,它被编为四十军一一八师三五二团,该团也被有些人称为老八支,此番号用时最久。

新中国诞生后,有两场重大战役,一是解放海南岛,二是抗美援朝,而这两战的揭幕战都是开门红,巧的都是三五二团打赢的。

1950年3月6日,三五二团派出了一个加强营(799人),渡过琼州海峡,登陆海南岛,打响了解放海南岛的第一枪,并取得了首战胜利。之后,四十军和四十三军相继渡

海,于5月初解放海南岛全境。解放海南岛,三五二团居功至伟。

抗美援朝,四十军是首批出国部队之一。1950年10月25日,一一八师(其第一团是三五二团)在两水洞地区与韩军相遇,并歼其一个加强营,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开门红,因为此战意义重大,中央决定将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八支队打的仗多,立的功劳多,因此,从八支队走出的开国将军也多,其中,寿光籍的有六位:

王文介,台头镇南洋头村人,曾任第二炮兵副政委兼第二炮兵技术学院(在西安)政委。

王文轩:孙集街道后王村人,曾任中央监委驻七机部监察组组长,中纪委专职委员。

马冠三:牛头镇村人,曾代理海军参谋长。

朱春和:田柳镇巨家庄村人,曾任邮电部副部长。

王淮湘:台头镇南台头村人,曾任中共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兼吉林省委书记。

王道全:孙集街道后王村人,曾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

另外,寿光籍的开国将军还有两名,他们是:

张钧:侯镇北仉庄村人,曾任航天工业部部长。

赵一萍:原名马兰馨,牛头镇村人,曾任海军副参谋长。

寿光共有八名开国将军,这是将军本人的荣耀,也是寿光人的荣耀。

牛头镇起义时,八支队的领导成员有:马保三(牛头镇村人)、张文通(上口镇张家屯村人)、王云生(田柳镇王高村人)、陈少卿(台头镇北台头村人)、陈纪明(北台头村人)、陈耀三(北台头村人)、侯连三(台头镇北洋头村人)……战争年代,他们先后转业到了地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有的成了地专级干部,有的成了省部级领导,虽没有军衔,但对革命贡献也是巨大的,也是我们寿光的荣耀。

不少八支队的干部战士,战争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如著名烈士孙士良(化龙镇埠西村人);王子固(台头镇南洋头村人)……他们没有级别,没有军衔,甚至有的尸骨无寻……他们为革命献出了一切,功昭日月,勋若昊天,更值得我们缅怀。

牛头镇起义,永远的丰碑!       王象贤

2022-12-28 ——纪念牛头镇起义八十五周年 1 1 寿光日报 content_99696.html 1 牛头镇起义与寿光籍开国将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