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日报 2023年01月16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A08版:寿光·人文

唐军东征高丽留下的寿光传说

洛城街道寨里村“唐王东征安营寨里”的墙画

唐王东征路线图

高句丽是西汉时扶余族人朱蒙,在玄菟郡建立的政权,后改称高丽,都城设在今辽宁省桓仁,后迁至今吉林省集安,再迁至朝鲜平壤。朝鲜半岛三国高丽、新罗、百济起初皆臣服于唐朝,至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冬十月,高丽权臣泉盖苏文杀死容留王高建武,另立荣留王弟大阳王的儿子高藏为王,自任莫离支兼中书令,独专国政,破坏了容留王与唐朝多年建立起的友好关系,最终导致唐朝讨伐。

山东多地尤其是胶东地区多年来,留传着诸多唐王东征高丽的遗迹和传说,其中寿光也有不少。境内寨里、饮马、寒桥及许多带有营字的村庄其村名来历,传说都与当年唐军东征有关联。

高丽权臣乱政致唐朝讨伐

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滥用国力与三征高丽的失败,导致隋末发生民变,天下大乱。李渊见势以尊隋之名起兵遂占领长安,并于公元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

唐朝建国初期,对高丽、百济、新罗均采取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高丽君主高建武派使者朝贡于唐朝。武德四年,高建武再次派使者朝贡于唐朝。武德七年,唐朝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贞观十四年,高建武还派他的太子到唐朝进贡……高建武的亲唐政策,使高丽与唐朝之间保持了20余年的和平友好关系。

只可惜,权臣泉盖苏文的政变打破了良好的局面。贞观十六年,百济攻占新罗40余城,又与高丽连兵,谋绝新罗入唐之道,至此朝鲜半岛陷入乱局。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九月,新罗派遣使臣来到朝廷,向唐王求援,唐朝遣使劝泉盖苏文罢兵,但遭到拒绝,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出兵辽东进攻高丽。

唐军首次东征高丽兵分两路。一路为,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唐太宗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逾四万,造船数百只,以舟师出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以伐高丽。

寿光魏晋时属青州安乐郡,故城在今圣城街道益城村。唐代隶属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县治在今寿光城。唐军从莱州湾渡海东征高丽,地处渤海莱州湾南岸拥有数十公里海岸线的寿光,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成为唐军选择入海之地。另一路,唐王派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军六万及西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军队从陆路向辽东进发。以水陆两军合势并进,并令新罗、百济、奚、契丹配合唐军分道向高丽进击。

寿光多村因东征军经行命名

在寿光与唐军东征高丽有关联的村庄不在少数。洛城街道寨里村,相传是唐王东征时路过此地,曾在此安营扎寨,故名寨里。该街道薛家庙子村,相传,当年东征大将薛仁贵的军队曾路过此地,留下部分人在此定居,以后为纪念薛仁贵曾建薛礼庙,遂命村名为薛家庙子。

弥河东畔的饮马村,更是因东征唐军在此饮马而得名。相传,当年薛仁贵率军东征路经此地,军士饥渴难耐,四处寻找水源,受一位白发老人指引,找到村中一口隐蔽水井,井内泉眼似通大海,水流不断,军士和战马饱饮一顿。饮水过后,军队士气大增,马匹也精神抖擞,在之后的作战中唐军大获全胜,唐军为纪念这一口“神井”,便将当时的“留庄子”改名称为“饮马村”。

《寿光地名志》记载崇兴寺唐碑考:唐太宗东征时,部下辛、罗二将率兵马曾临丹水扎五营三寨,总称辛罗营。稻田镇的张家营、李家营、东刘营、西刘营、杨家营和蒋家营等村均依辛罗营而建,故名。

此外,营里镇的营里社、陈家营、牟家营、李家营等村;侯镇的大道、赵家辛章、老大营、炉房等村都是因唐军东征经行或在此扎营而得名。

薛仁贵东征的传说,大部分是民间口口相传,但经久不衰。这些故事的形成,折射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自然观念。薛仁贵东征传说,源于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崇拜及东征高丽事件的真实存在。

2008年7月,薛仁贵东征的传说被列为寿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寒桥之名与塘头营的来历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据传,东征的唐军经过寿光东部时,大军被弥水拦住去路,当时正是深冬季节,河水虽然结冰,但冰层很薄,兵马根本无法通过。大将薛仁贵派士兵分两路沿河上下游寻找渡桥,但30里内没有发现桥梁。他亲自骑马顺河观察,当他行至今南马范和北马范两村之间时,抬头向西北方向张望,发现这里近无树木、远无村庄,大风吹过来没有遮挡,形成一条天然风道、风大气寒。

薛仁贵判断此处河面结冰肯定会比别处厚,下马取来河边石头敲打冰面,果然冰层坚固足以走马行车,随即率大军从这一冰桥之上顺利渡河。唐太宗得知了薛仁贵巧妙渡河非常高兴,便赐名渡河的地方为“冰桥”。后来有人在冰桥以东

立庄,繁衍生息,取村名冰桥。因冰乃水遇寒形成,后演化村名为寒桥,沿用至今。

寿北的羊角沟(今羊口镇)古称塘头,原在小清河北岸,因塘头营而得名。塘头营又名唐渡营,相传唐军当年跨海东征路经此地,先头部队渡过广饶境内的旺河,在小清河北岸一高埠扎营设寨。人们便称其为“唐头营”,后谐音为“塘头营”。

据史料,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有商人在此泊船,渐成海运港口。几年后,清政府在此设立东海关开征关税,同时广辟盐场,派海关兵驻扎以加强防卫。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小清河疏浚完成,同时码头南迁,并划街布市。因街市西侧流入小清河的河沟向南分出两叉,形似羊角,遂改名羊角沟。

寿北十八支炉的传说

民国《寿光县志》载铁央台:在弥河下游,县城东北筏子口东南约十五里。台之东南又有灰央台,是台之东有蛤蜊央、芝麻央,南北相对。自是而西,似台非台者十八处,旧说唐初时置此,以备高丽,俗名“十八支炉”云。《寿光考古与文物》称,铁央台遗址为唐朝初年与高丽作战的“后勤处”。

《侯镇志》记载十八支炉传说:侯镇西岔河村原在丰台岭后有片草荒洼碱地段千余亩,地名曰十八炉,也叫灰央台。其地名来历,传说是唐军东征时的前沿驻地。清乾隆十九年恩贡生魏知人专门撰写《铁央灰央考》进行考证记述。

据传,当年唐军东征进入寿光东北部,在侯镇区设军事基地,四乡设点,沿海一带安营扎寨,支锅立灶,伺机跨海出征。占天时,观天象,备船只,察风情,非一朝一夕之功,久而久之,积灰成堆,丘垅起伏,依次东西排列,因年代久远,春风卷土成垅,秋涝潮水淹没,日积月累形成丘峰18处,历代传说,此乃唐营十八支炉旧址。究竟是打造兵器之用还是支锅做饭,众说不一。

“十八支炉”的传说,为侯镇古老的盐业披上了一层历史色彩,引起后人无数猜想和考证。经发掘,皆草木质灰,深埋数尺,并有陶器瓦罐瓮沿等物,兼或有碎铁片之件。20世纪90年代原岔河乡第二化工厂动工兴建,初次揭开了千百年来蒙在“十八支炉”身上的神秘面纱。“十八支炉”表层的钙硝质是草木灰,经数年氧化后形成的化学物质,或是先人煮海为盐的灶台遗址。

唐军首征占十城高丽势力大减

史料记载,唐太宗在位期间三次征伐高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御驾亲征,通过李勣大军的路线进行督战。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初,唐太宗亲统六军从洛阳出发,途经定州、幽州、临榆攻入辽东,并在幽州誓师。《旧唐书·太宗纪》载:“十九年二月庚戌,上亲统六军发洛阳,三月壬辰,上发定州,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城南。”

历史上的贞观十九年正月,唐玄奘返回长安。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紫微城仪鸾殿受到唐太宗接见。

唐太宗亲征辽东,虽然没有收复全部辽东土地,但也取得了很大胜利。《资治通鉴》记载:“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从此,高丽势力大大削弱。

唐高宗李治最终完成了太宗灭高丽的夙愿。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年末,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后,其子泉男生继承官位。泉男生之弟泉男建与泉男产不服,暗中与泉男生争权。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生擒高丽王高藏、泉男建,高丽灭亡。

在攻灭了高丽之后,唐朝一方面把大量高丽人迁到江、淮之南,另一方面在高丽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设置安东都护府,统治高丽各地。选拔酋帅有功的人为都督、刺史、县令,与汉人官员一起管理当地。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人以镇抚之。

本报记者 张文志

2023-01-16 张文志 1 1 寿光日报 content_100542.html 1 唐军东征高丽留下的寿光传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