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有亮(中国人民大学)齐浩
寿光作为中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在广袤的土地上建造了15.7万个大棚,年产蔬菜450多万吨,年交易蔬菜900多万吨,成为全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创造了一个个“寿光奇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寿光充分发挥自身蔬菜产业优势,加强城乡联动和区域联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寿光实现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32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0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优化为1.76:1,远低于全国的2.39:1,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的寿光样本,并向外输出“寿光模式”与“寿光经验”。
以产业发展促进结构升级助力产业振兴。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重要推动力量,以产业转化升级为抓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经济兴、乡村兴”。寿光从1989年在三元朱村建造出第一批蔬菜大棚到现在实现蔬菜种植面积达60万亩,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蔬菜产业集群。蔬菜产业发展不断加强科技等要素投入,实现从最初第一代冬暖式大棚到现在物联网应用率高达80%的第七代现代大棚的历史性跨越,有效助力蔬菜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以及农户收入的增加。同时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的全产业链,提升产业联动乡
村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以产业发展更新发展理念助力生态振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区域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寿光在推进区域产业生态化发展中,一方面把传统产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硬支撑,拉长、做厚传统产业全链条,自主研发高端蔬菜品种打破国外种子“按粒卖”的垄断,有效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实现蔬菜年抽检合格率在99%以上,以蔬菜高品质提升“寿光蔬菜”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布局全链条未来产业,聚焦第三代半导体、绿氢、新型储能等领域,以新产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生态化发展。
以产业发展改善就业条件助力人才振兴。产业发展为相关人才技能的发挥提供了机会与平台,同时就业环境的改善和薪酬福利水平的提高大大提升了人才吸引力。寿光通过蔬菜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岗位,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为专业人才、管理服务人才等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和蓬勃发展的融合产业,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效改善了农村就业的福利水平和薪酬待遇。
以产业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助力组织振兴。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有效助力了乡村发展模式的创新,为乡村治理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寿光涌现了一大批蔬菜发展特色村。例如,东斟灌村以“三自治理”为基础形成的有效乡村治理模式,成为以“五彩椒”为特色的示范村;前疃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走出一条特色的党建引领、村社互动、抱团出海的番茄产业之路,有效助力共同富裕。由此可见,蔬菜产业的发展为基层党组织能力的有效发挥和乡村的有效治理提供了机会与平台。
以产业发展培育特色文化助力文化振兴。寿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发展自信,奠定了培育特色文化的良好基础。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寿光复兴和发扬“农圣、文圣、盐圣”为代表的三圣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纪国文化”等,不断展现寿光的历史文化厚度。以规模巨大的蔬菜产业集群为基础,寿光每年举办菜博会,培育和宣传“菜都文化”,展现寿光文化的宽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蔬菜产业的发展共同培育了寿光的蔬菜文化,有效助力文化振兴。
寿光市通过蔬菜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人才的汇聚、组织的创新和文化的繁荣,寿光经验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