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是与陆上丝绸之路齐名的中国古代两大对外贸易方式,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经济中贸易的兴衰变化过程。本文主要探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以及影响其发展历程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对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经验。
一、导论
中国古代随着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民在自给自足之外还能够生产出剩余产品,致使贸易需求不断提高,也使得贸易方式不断增加。其中,陆上贸易和海上贸易是以交通工具为区分的两种贸易方式。由于两种贸易模式对应着的贸易对象和内容有所不同,其所起的作用和政府对其的偏向性在各个时期各具差异。其中,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上贸易的一条重要道路,其在各个朝代也经历过兴衰变化,本文即重点探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衰变化的原因。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年,李克强总理在出席第十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时,提出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建议尽快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谈判,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一带一路”作为战略部署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新时期我国顺应时代潮流、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战略,对我国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清晰勾勒出了“一带一路”发展的路线图和战略目标。在这个背景之下,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借鉴其发展经验,对当代中国构建新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
汉代以前,在内陆边境地区已经出现了人民自发地与国外人民进行商品的交换,规模较小,方式也较为灵活。汉武帝时期,由于匈奴对汉朝政权的威胁,汉武帝将打通河西走廊提至国家的战略目标并完成了这一历史壮举,河西走廊的打通以及河西四郡的设立标志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西域也就是今天的中亚和西亚建立了贸易往来,成为最早的有规模性的对外贸易。
而海上丝绸之路出现的时间晚于陆上丝绸之路,目前所发现的第一次正式记载是在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中,汉武帝派遣黄门中官议长率载货的船舶从今广东、越南到达今印度半岛东岸马德拉斯附近,沿途用带去的黄金、丝织品等与各国交换了明珠和其他各种奇珍异宝。因此,可以认为,大约在汉武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也已经初步形成。至唐代,陆路贸易的发展速度逐渐低于海上贸易,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尤为繁荣,其地位也逐渐超过了陆路贸易。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朝时期的海上贸易已经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且有部分达到欧洲和西亚。中国商人持有的商品主要有:黄金、绢帛,换取的外国商品主要有: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等奢侈品。东汉至隋统一之前,由于长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主要是建立在南方的割据政权才会展开海外贸易,所以这段时间海外贸易发展较慢,直至东晋南朝时期,对海外诸国的贸易才呈现上升趋势。
隋唐时期陆路和海路贸易都十分发达,海上贸易路线有所增加。其中一个是以琉球、日本、朝鲜为终点的东北方向,另一个是以广州、扬州、明州为贸易交通口岸的东南方向。该时期内中国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瓷器,换来了国外的金银、珠宝、香料等异域特产。
宋代与海外诸国的贸易极其兴盛,贸易规模相比唐朝又有明显扩大。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六十个以上,海港数量增多,广州、泉州、明州仍为大型贸易港口,在此期间泉州取代明州成为第二大港,元朝时期随着海上贸易规模的扩大,健全外贸管理体制和完善外贸管理法规的要求逐渐提上日程,元在宋《市舶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大元市舶司刑法》,设立了市舶司、市舶务,因此中外海上交往并没有因为宋元易代的缘故而受到消极影响,反而更加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商品以丝织品、棉布、瓷器、漆器、糖果为主。
明代以来政府对于海上贸易的态度以禁为主,虽然私人海上贸易未曾断绝,但是政府的海禁政策使海上贸易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明代主要出口商品有丝绸、瓷器、铁器、陶器、漆器、银器等,进口商品主要有香料、花木、胡椒、犀牙、珍珠等。
清朝仍延续明代对东南亚各国的朝贡贸易,而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贸易则空前发展,成为海外贸易的主流。康熙、乾隆年间,中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中英贸易也开始活跃起来,在中英的50年贸易中,中国所有的进口商品来自英国的占80%-90%,出口英国的商品占总出口商品的65%-80%,在英国向中国走私大量鸦片之前,中国对英国始终保持贸易顺差。但由于后期鸦片的影响,使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贸易逆差严重,海外贸易的弊端显现出来。
总体来说,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后,历经隋唐时期的勃兴,宋元时期的繁荣,明清时期的衰落,最后因外国列强入侵而被迫中止,走向衰落。
三、海上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
中国古代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物质基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时期,中国处于世界强国之列,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西方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研究认为,在西汉末年(公元元年)中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26.2%。维基百科甚至认为,唐朝武则天时期中国的GDP占世界GDP总量的58%,而宋朝时期中国的GDP则占世界GDP总量的80%。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强大。
国内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能够在自给自足之外生产出剩余产品,从而促进商业的发展。国内商业和商业市镇的兴起使得商人增多,商人群体商帮商会聚集起来,资本力量增强,此时国内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从而开辟国外市场;另一方面,农民在自给自足之后对更加丰富的商品的需求也会提高,需求的不断增加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开拓。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在人类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交往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孕育而成的。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以物易物等初级商业活动出现。
商人天生的逐利特性使得商业活动不断扩展。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不断改善着商贸活动的交通条件。人类文明交往的需求,则为丝绸之路的孕育营造着必要的文化氛围。正是在中西方各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丝绸之路不断孕育并最终形成。丝绸之路孕育期各国和各民族共同拓展的贸易活动,以及随之产生的文化交流活动,对丝绸之路的正式开拓及未来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先进。汉代时期,活动的帆首次出现。三国时期,吴国丹阳太守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记载:“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风吹。风后者激而相射,亦并得风力。若急,则随宜增减之。邪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故行不避迅风激波,所以能疾。”转动灵活、升降自由的风帆,克服了以往船舶只能顺风行驶的局限性,为远洋航行提供了充足动力。此外,《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海中五星顺逆》《海中二十八宿臣分》等总结航海天文学的著作多达136卷,足见借助星宿定位的航海技术在当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这些记载都说明,汉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得益于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唐朝时期,沙船、福船和广船都已成形,造船技术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最突出的是,造船工艺上已广泛使用榫接钉合(又称钉接榫合)的木工艺和水密隔舱等先进技术。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孙光圻在《中国航海的繁荣时期——隋唐五代(589—960年)》中指出,这一时期“季风航海技术趋于成熟,在日本海,已能正确地利用北向与西北向秋冬季风以及南向与东南向夏季季风,在黄海与东海已充分掌握了季风的变化规律,自如快速地往返于中日两岸;地文航海术之新进展;天文定位导航术之萌芽;海洋潮汐理论水平之提高”。这些都证明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
宋朝时期,指南针的发明,是航海发展的一大节点。总之,每次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都会促进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互补关系
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易受战乱影响,从而在陆上贸易受到阻碍的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获得较大发展。
汉朝时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使得陆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但汉朝后期战乱频繁,尤其是作为丝绸之路始发地和军事重镇的西安更是饱受战乱之苦,从而导致陆上丝绸之路日渐萧条。此后,历朝历代战乱频仍,加之西方以及中亚和西亚的战争,使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阻碍。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由于船只可以自由航行于公海,运输量大、经济便捷、安全可靠等特点,比陆上丝绸之路更具生命力和持久性。古代世界公海海域广大,商船可以自由穿梭往来于各个海岸;商船的运输量远远大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运输工具骆驼的运输量;海运成本低且更加安全可靠。海运的这些特点客观上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各个朝代对于海上贸易的政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对海上贸易政策态度的主导倾向都是给予管制和限制。从唐代开始的市舶制度、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历朝历代的朝贡制度和公行制度,都对海上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限制海外贸易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它具有自给自足性和封闭性,因此形成了顽固封闭的思想意识形态,另外,我国长期处于一个封建的大一统国家形态中,资源的多样性也使得我们在国内能够很好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贸易,由此更易形成闭关自守的思想意识形态。
丝绸之路由众多国家组成,国家对外政策导向对丝绸之路的兴衰有直接影响。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证明了对外开放政策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基础条件,而闭关自守的政策势必导致丝绸之路的衰落。回顾丝绸之路兴盛史,汉代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注重实施开放政策,不断派使者出访国外,商人也随之接踵西行,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加强了同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地区的商贸关系。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中国的对外政策更加开放与包容,并逐步成为东方经济社会中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不断向四周扩大,各国使者及商人更是被允许长期居留中国,很多城市都具备了国际都市的风貌,比如长安、洛阳、凉州等。唐朝开放文明的都市文化深深吸引着西方人,西域诸国多次派遣使者、学生随使团前往唐朝交流学习,形成了文化传播的良好风气,也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宗教文化,佛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中国,并在历代文化使者们的努力下发展壮大,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文化的交融中,中原人民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的相互认同度大大提高。唐代用开放的态度对待丝绸之路,采取自由的贸易政策,使得丝绸之路达到了历史最为鼎盛的时期。蒙元帝国版图辽阔,控制了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使得以往的对外贸易更多地变成了国内贸易。在元朝政府注重实施对外贸易政策的推动下,大都成了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丝绸之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中兴。
回顾丝绸之路衰落史,陆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除了海洋贸易兴起等因素外,也与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明代,自郑和下西洋活动结束后,受各种因素影响,明政府对外交往的政策由开放走向封闭,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丝绸之路不断衰落。清朝政府进一步延续明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丝绸之路深度衰落并逐渐成为历史遗迹。
四、古代海上贸易的发展对今天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启示
从中国古代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够总结出来“开放国兴,闭关国衰”的历史经验,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发展经验也印证了这一说法的正确性。国家垄断对外贸易是不可取的,较之于自由竞争无疑会提高交易费用,造成无谓损失,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上升。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应该采取贸易自由化的方针,主动开埠,鼓励人民开展海外贸易。今天,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需要进一步推动贸易便利化,减少非关税壁垒,优化通关程序,提升贸易效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贸易便利化措施,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贸易环境,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此外,我们需要依靠现代科技,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的管理和运营水平,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海上贸易。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贸易竞争力。
■厦门大学 张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