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上半年,寿光顶住压力、积极作为,经济发展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又迈出新的步伐。半年的工作达到了预期、成效非常显著,潍坊市调度的12项主要经济指标,寿光无论是在增速上、还是在贡献度上,都作出了经济大县应有的贡献和担当。难能可贵的成绩,折射寿光的底气和发展成色,也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夯实基础、坚定信心。
当前,寿光上下正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带好头、走在前”新要求,坚决扛牢经济大县的责任担当,在更好潍坊建设中展现寿光力量、作出寿光贡献。为了进一步凝聚士气,坚定必胜心,增强进取心,本报开设“特别关注”栏目,带你深度、立体、全面地了解“中国蔬菜之乡”,敬请关注。
时光荏苒,繁华尽现。今天,是寿光撤县设市31周年纪念日。
31年,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既是一段悠长的历史,也是一段充满活力的发展历程。对于寿光而言,这31年在上级及寿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寿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独具特色的“寿光模式”走向全国,成为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18个重大典型之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集中宣传和推广典型、“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全国3个典型采访县市之一,实现了从寿光县到寿光市的华丽蜕变。
31年,寿光经济腾飞发展。1993年,寿光财政收入只有1.56亿元,城乡储蓄余额12.7亿元。截至2023年底,寿光存款余额达到1766.4亿元,是全省存款最多的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亿元,迈入“百亿阵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8.7亿元,连续两年站稳“千亿大关”,规上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256.7亿元、2476.8亿元。
31年,现代农业实现新跨越。从以种植露天大田菜为主,到以冬暖式大棚为标志在中国北方开启绿色革命,再到全面扛起拓展创新“三个模式”责任担当,寿光始终勇立潮头,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目前,寿光拥有12家“国字号”研发平台,推动12项“寿光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自主研发并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蔬菜品种达到205个、占全省1/2左右,种苗年繁育能力达到18亿株、占全省1/4左右,成为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确定的国家级蔬菜种业创新基地。
31年,城乡面貌加速蝶变。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寿光在一步步美丽蜕变中,发展成全省3个县级中等城市之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74%。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成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31个,生活垃圾分类镇街覆盖率达到100%,蔬菜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历经3年建设的小清河复航寿光段工程首次完成载货航行,历时5年谋划的津潍高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立体化交通格局逐步形成。新建智慧便民设施200余处,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整体跃升,成功创建省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
31年,居民幸福指数日益提高。从1993年农民人均收入1550元,到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万元,寿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消费升级步伐加快,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紧扣“群众有需求、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符合大多数人利益、需要政府作为不全是市场化”的四项民生工作标准,寿光财政支出80%以上向民生重点领域倾斜。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更良好的居住环境、更健全的养老体系……寿光市委、市政府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出实招、破难题,群众幸福指数不断增强。
31年来,寿光由一座北方小县城发展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寿光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寿光人民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推动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站在新的起点上,寿光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勤劳智慧的寿光人民携手共进,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必将绘就出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寿光新画卷。
■首席记者 桑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