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顺令
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农村行政大有不同,分布在山区的村庄,受地理条件所限,十户八户就能组成一个小村落(通常意义上的自然村),一个行政村由若干个自然村组成。而平原地区,一般一个自然村就是一个行政村,特别大的自然村几百户甚至千户之多,为便于管理多分成两三个或更多个行政村。但由于历史缘故也有例外:就是在一个村庄旁边另建有一两个小自然村,人们通常称其为“小庄子”。随着新农村规划建设,这些“小庄子”大多都搬入挂靠的大村中去了。在化龙镇曾经也有一些这样的“小庄子”:
郝屯“小庄子”,郝屯过去称谓郝家屯子村,本身就是一个不大的村庄,但在离村约200米的东北方向居住着11户人家,大多赵姓,还有三四户为郭姓和韩姓,形成了一个小村落。当地的人们都称其为“小庄子”,人民公社时期这11户人家归属郝家屯子大队第一生产队,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搬迁至郝屯庄里了,原址垦为农田。当时周围村庄的人们都戏称这个小庄子为“舍老婆庄子”。为啥这般称呼呢?据查解放初期人们生活很贫穷,一进入冬季,忙完农活闲下来,男人们便挑上担子到临朐山区挑回山楂、柿饼、软枣等山货,回来走村串户换些粮食补充生活,把老婆留在家中守护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样便有了“舍老婆庄子”的称呼。
周家庄子,位于芦营村后约400米处,一直归属芦家营村(大队)管辖,人民公社时期为芦家营大队第六生产队,村内28户,有周、陈、高、张四个姓氏,现已发展为36户,107口人,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小村庄,在村前空地建起了化龙镇最大的黄瓜市场,方便了周边菜农前来交易。周家庄子在很多版本的地图上都有标注。
小辛店,又称南庄子,位于辛店村前约一里处,丰台公路东侧,现寿平铁路从原村址经过。当年村东一条小河,村前一片枣林。20世纪70年代居住着十几户王姓人家,分属第一生产队和第二生产队,20世纪80年代,这些人家陆续搬迁至辛店村西侧西庄子,西庄子近百户人家与辛店村隔着一个大湾塘,后来湾塘填平盖起了商业用房,两村才基本连接了起来。
东南庄子,位于北柴东村前偏东,故当地人称之为东南庄子,20世纪70年代村中仅住着13户人家,多为刘姓,归属东柴大队第十三生产队,20世纪80年代新农村规划,该庄子融入了统一规划中。
北柴西庄子,位于北柴村西头,与庄里隔着一个大湾,这个西庄子村内一条东西大街,村内王、张、隋、侯、郑、闫六姓,六七十户人家组成一个真正的自然村,为西柴大队管辖,编为第九生产队。20世纪80年代,填平村内大湾,取直街道,西庄子已看不出是一个单独的村落,但时下仍称居住在旧址上的人们为西庄子。2013年北柴村整体南移至楼房区,原址全部垦为农田,而西庄子原址之地片仍被命名为“西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