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日报 2024年11月28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A04版:城事

核雕艺人吴春堂:

一把刻刀传文化一颗爱心扬公益

■记者 杨晓菡

刻刀转动,碎屑落案,不经意间,一个生动的图案就在桃核之中跳脱出来……埋头案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这就是核雕艺人吴春堂的日常。在他手里,桃核可以变化千万种形态,可以是栩栩如生的农家物件,也可以是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他的作品刀法简洁,雕工刚劲,以纯手工造型的精巧玲珑取胜,在果核的方寸之间,再现了诸多生活题材和生动形象,用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创造出一个个精彩的微观世界。

身残志坚 自学核雕

11月21日,记者来到吴春堂位于茶博城的工作室时,他正坐在桌案前,手持刻刀,认真地在桃核上雕刻着。桌上整齐摆放着刻刀、锉刀、刷子等雕刻工具,旁边立着一盏明亮的台灯,身旁的木盒中摆放着他近期新雕刻的几件“小玩意儿”。“这是新刻的苦瓜、玉米,还有如意葫芦和竹篮,对我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作品。”说起自己的雕刻作品,吴春堂满脸欣喜。

1970年出生于洛城街道董家营子村的吴春堂,曾是一名车间工人。2012年,工作中的一场意外导致他左小腿截肢。“当时手术后只能躺在床上,心情很差,但是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心人来看望我,给了我鼓励和支持,让我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心态平静后,我就琢磨着做点自己想做、能做的事,自力更生。”吴春堂说,一直以来,他对核雕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之前没时间静下心学习,手术后,有了充足时间的他决定抓住这个爱好——自学核雕手艺。

吴春堂拿起一个还没有小拇指指节大小的“竹篮”向记者展示说,“竹篮”的纹理横竖有致、精美非凡,非常漂亮。“这是我第一个雕刻作品,当时还是用自家的桃核雕刻的,但我发现成品不是很理想,就参考了大量的资料,来研究里面的门道。”吴春堂特意从别处买来专用于雕刻的桃核、橄榄核,决定先从生活常见的竹篮下手雕刻。为了把握好每一个细节,他还让妻子买回不同编制手法的竹篮,然后照着实物进行雕刻。

这些年来,吴春堂的作品规格由小巧到庞大,款式由简单到复杂,越发多样多彩。随着雕刻技艺的提高,他开始逐步挑战难度更大的作品,比如工序繁琐的镂空雕。工作时,他会专门拿出十天半月的时间全身心投入,网上买来的雕刻刀不适合微雕,他就买来工具自己制作刻刀。而且,他始终坚持纯手工雕刻,从不间断对更高水平技艺的探索和实践,期间,他还结识了不少同行好友,交流提高雕刻技艺。

不忘初心 回报社会

“当初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大家帮助了我,现在我的生活回到正轨,也要为社会奉献爱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对于社会的关爱,吴春堂铭记在心,时刻不忘回报。近年来,走访困难家庭、参与文明交通执勤、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中,处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考虑到吴春堂行动不便,每次公益活动,其他队员都十分照顾他,但是吴春堂总是默默坚持,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因为腿部不适,活动时间一长,吴春堂腿部就会肿胀,钻心般地疼,但每次路口执勤,吴春堂从不因身体原因掉队。别人在路口执勤两个小时换班,吴春堂也绝不偷懒,至少要站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才替换。尽管每次执勤完腿都要疼很长时间,但吴春堂从无怨言。

每次到困难家庭走访,吴春堂都会深受触动。作为正大公益团队助学部的部长,有一次,吴春堂带队到稻田镇看望一名困难大学生。这名学生的父母去世后,跟随年迈的爷爷生活,家庭比较困难。“当我们把大伙儿捐赠的助学金交到他手中时,孩子和老人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因为有着和他同样的受助经历,所以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的感受。因此,我们希望这样的行为能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善’的种子,将来再让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吴春堂说,截至目前,他已利用核雕收入资助过七十多名困难学生和二十多位患病老人。

一把刻刀,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小小的果核上尽情展现、传承;一颗爱心,他又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一次次爱心活动中传承、弘扬。“未来,我打算把我的工作室充分利用起来,开班教学,让更多人了解、认识核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雕技艺传承贡献力量。同时,我还会尽己所能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传递更多社会正能量。”吴春堂说。

2024-11-28 杨晓菡 核雕艺人吴春堂: 1 1 寿光日报 content_121758.html 1 一把刻刀传文化一颗爱心扬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