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东部沿海、渤海之滨的寿光,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因盐而兴、因盐而盛的土地。从远古时期盐圣夙沙氏的开创之举,到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重大考古发现,再到现代寿光盐业的蓬勃发展,这里,不仅承载着盐圣夙沙氏的传奇故事,更见证了海盐产业从远古到现代的壮丽蜕变。寿光的海盐,不仅是一剂调味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记录着这片土地因盐而兴、因盐而富的辉煌历程。
夙沙古韵:盐业滥觞与文明火花
◆夙沙初识盐
相传远古之时,在山东半岛一带,住着一个原始部落。部落里有个名叫夙沙氏的人,他聪明能干,臂力过人,善使一张用绳结成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氏在海边煮鱼,他与往常一样提着陶罐打来半罐海水,刚放到火堆上,突然一头野猪在眼前飞奔而过,夙沙氏见了岂能放过?他拔腿就追,等扛着野猪回来时,罐中海水已经熬干,罐底出现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点尝尝,味道又咸又鲜。夙沙氏便用细末就着烤起了野猪肉,肉熟后一尝,味道鲜美可口。那白白的细末便是海盐。
这段传说虽难以具体考证其历史细节,却深刻地揭示了海盐的起源,并生动展现了人类智慧与勤劳的璀璨结晶。自夙沙氏那偶然却富有启迪意义的发现起,人类便踏上了探索与利用自然资源的不懈征程。这一进程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持续推动着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书写着人类历史长河中辉煌而灿烂的篇章。
◆夙沙氏其人
夙沙氏,亦称宿沙氏,是生活在山东沿海夙沙部落的首领。他被誉为我国海盐生产的发明者和倡导者,是煮海为盐的鼻祖。有关他“煮海为盐”的传说,自战国至唐宋流传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中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字句。宋代罗泌的《路史·后记四》记载:“夙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明代彭大翼的《山堂肆考》更是详细描述了夙沙氏煮盐的过程:“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这些记载不仅确认了夙沙氏在海盐生产领域的开创性地位,还揭示了他所开创的制盐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一创举不仅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更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夙沙氏被称为用海水制盐的鼻祖,后世尊其为“盐宗”。宋朝以前,就已修建有专为祭祀“盐宗”的庙宇。清同治年间,在泰州修有“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期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管仲,也置于陪祭的地位。
◆夙沙氏与寿光
关于夙沙部落的活动地域,比较一致地认为,夙沙部落属于黄河下游一带的古东夷原始部落的一个氏族,主管海盐。
《太平御览》明确记载,夙沙氏,齐人也。齐有三齐,当时则以中齐,即临淄、寿光一带为主。夙沙氏的活动范围在山东北部弥河两岸的沿海地带,即今寿光周边沿海地区。从《管子》“轻重甲篇”和“地数篇”所载“齐有渠展之盐”,也可以从中得到证实,依据《广雅·释诂》有“勃,展也”和《齐语注》有“渠弭,裨海也”的记载,“渠展”就是今渤海的别名。渠展之盐就为产于渤海南岸的海盐,与“地数篇”所载“北海之众无得聚庸而煮盐”中的“北海”所指范围基本相同。北海即今寿光。
双王城,史称“盐城”,又叫“霜雪城”。《寿光县志》(民国)称:“此城日久陷于巨淀洼中。”汉代,这里曾经属于钜定县地。光绪年间,双王城一带尚属于古巨淀湖东北边缘。据记载,夙沙部落就生活在被称为“盐城”的寿光沿海地带。夙沙氏则是其部落首领,是历史记载中居住寿光一带的煮盐祖师,他们很早就以盐与外界交易。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早在1987年7月,寿光北部的寇家坞就发现了古代盐场遗址,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3年秋和2004年春,因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双王城水库,省文化厅依惯例,与重点工程办公室和地方有关部门对该地区进行了两次调查发掘。此后,考古专家又对此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商周时期大型古盐场遗址群。后经考古专家们确认,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就是商朝的制盐中心。该遗址群的发掘和面世为早期“煮海为盐”提供了实物佐证,揭开了寿光千百年来制盐历史的神秘面纱。
双王遗韵:遗址见证与历史积淀
◆最早的盐井现身寿光
2003年夏天和2004年的春季、秋季,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山东省文化厅配合重点工程考古办公室与潍坊市、寿光市文化局组成考古队对水库工程范围内及周围进行了考古勘察、钻探和小规模试掘工作。勘察结果让考古人员大吃一惊:初步探查,发现商周盐业遗址39处,多个遗址内暴露出大量陶器残片、盐田(坑池),还发现了专门烧制盔形器的陶窑群。
双王城盐业遗址的发现,其研究价值之大震惊众多考古专家。2005年,双王城盐业遗址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一类保护区,并被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
2007年冬,众多考古部门的专家们再次来到双王城盐业遗址进行勘察,新发现10多处遗址,其中有两处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200年。
2008年4月初,盐业考古专家们再次来到双王城盐业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随即全面展开。在卧甲路北段西侧,距羊口镇六股路村南三公里处,考古人员很快选定一个发掘点。除去表面浮土,在该遗址西边断崖处,一处内部有瓦片、红色烧土等填充物,直径约有8米的半圆形遗迹显现出来。经进一步发掘,一口深约3米的坑井出现在考古专家面前,井内还发现了没有炭化的木棍,底部堆积着因长年积水而形成的灰黑色淤泥和灰绿色淤沙,坑井与遗址内因制盐而置的水沟、坑池相连。
根据坑井出土的瓦片、淤泥及其他同时期遗留物,专家断定,这些坑井属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卤水井。“这些盐井应该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古老的盐井。”当时参与挖掘的盐业专家、时为北京大学博士的燕生东介绍:“这比文献记载的莱州湾一带的最早盐井(唐代)提早了1600年,比其他地区发现的盐井早3000年。”
◆国内最大古盐场在寿光
从2005年至2008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省考古所、寿光市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对双王城周边更大范围进行了调查、钻探和试掘工作。考古人员徒步行程1500公里,调查范围超过40平方公里,先后发掘出了双王城、大荒北央郭井子等多处盐业遗址群。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南界至寇家坞村西南,北至羊口镇六股路村以南,东至新海公路,西到新塌河东岸。遗址群面积达30平方公里,共发现古遗址89处。其中,龙山文化时期遗址3处(属于龙山中期偏晚),商代至西周初期76处,东周时期4处,金元时期6处。
通过发掘,考古专家发现了与制盐有关的卤水井、卤水沟、储卤坑、盐灶、灰坑等遗迹和大量煮盐用的陶盔形器,此丰富的考古成果让人们了解了遗址内部结构,破解了商人制盐的工艺流程:卤水从井里提出,经水沟流入沉淀池内过滤,后再流入蒸发池通过日晒风吹提高卤水浓度。再把制好的高浓度卤水放入盐灶旁的卤水坑内储存。最后把上百件盔形器放到灶室的架子上,点火后不停地向盔形器内添加卤水,并不断地撇刮漂浮在盔形器内的硝碱、钙类,待盔形器内盐煮满后,打碎盔形器,取出盐块。
2009年3月,沉寂了一冬的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再次热闹起来,众多考古部门的专家来到这里,继续对遗址群进行勘察。当时参与勘察的考古专家们表示,双王城制盐遗址群面积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全国罕见,是目前沿海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盐业遗址群。
大荒北央郭井子遗址群位于寿光郭井子村西南部2.5公里,南临新塌河,东靠新海公路。考古人员在东西2100米、南北1400米,面积3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系统调查,共发现盐业遗址33处,在遗址群中部不足1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了20处遗址,分布相当密集。
两处盐业遗址群发现后,因其面积大,文物多,引起了当时国内外盐业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有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澳大利亚、法国等盐业考古专家多次到现场考察,其中价值可见一斑。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双王城盐业遗址的发掘,全面揭露了殷商晚期到西周早期及金元时期制盐工艺流程,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之处,为探索鲁北沿海商、西周和金、元时期制盐业的生产方式、规模、海岸线的变迁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2009年4月,双王城盐业遗址群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3年5月,双王城盐业遗址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9月,由寿光市盐务局撰写的《寿光海盐生产起源与发展》研究成果,在第九届世界盐业大会上正式发表,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进一步认定了夙沙氏在寿光市周边沿海煮海为盐的史实,确定了寿光是世界海盐生产发祥地的地位。2012年5月22日,中国盐业协会正式命名寿光为“中国海盐之都”。
2012年8月23至24日,以“盐圣·盐都与寿光”为主题的海盐科技文化座谈会在寿光召开,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就夙沙氏的历史渊源和寿光海盐科技文化进行了研讨。专家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多年来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对寿光的地理区位特征、历史传承、文化特质、大量遗址群的发现和考古证明等展开讨论,得出了寿光是盐圣故里的结论。据考证,夙沙氏居住在山东沿海的夙沙部落也就是今寿光的沿海海域。
为对夙沙氏煮海为盐进行深入探究,寿光市还成立了中华盐宗科技文化研究会,以专业视角,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寿光盐业历史文化。
璀璨新篇:盐业转型与产业升级
◆从煮盐到晒盐的“四部曲”
夙沙氏拉开“煮海为盐”的历史序幕后,业内人士认为:海盐发展至今天,大都认为经历了煮、煎、熬、晒四个阶段。人们称其为制盐历史“四部曲”。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期,姜尚受封齐地,鉴于“少五谷而人民寡”,始通渔盐之利。据《山东省盐业志》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年产食盐约合1200吨,其中,绝大部分为当时青州北海郡所产之盐,也就是现在的寿光市境内,可见当年寿光煮海产盐的兴盛。
专业人士介绍,随生产发展,古人认识到直接“煮海为盐”有些浪费。不仅费时,而且费力。后来人们发现,如果让海水经过风吹日晒,虽不能直接得盐,但再经煮沸制盐可节省不少时间。经长期实践,人们发现了先制卤,再煮盐,能够节省不少时间与气力。再后来,慢慢发明了晒盐技术,从此煮盐演变成了今日的晒盐。
◆寿光海盐在夏朝已是贡品
寿光制盐历史悠久,有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尚书·禹贡》在介绍九州时记载:“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意思是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后,潍水和淄水也已经疏通了。这里的土又白又肥,海边有一片广大的盐碱地。这里的田是第三等,赋税是第四等。这里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海产品多种多样。说明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初期,寿光生产的海盐已成为进献朝廷的贡品。
历朝历代,寿光都是全国重要产盐区。除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寿光境内还存有国内最早记载制盐历史和制盐工艺的盐志碑、盐学碑,记载原盐运输的盐道碑,具有极高的盐业考古价值。《寿光县志》记载:至周朝初年,“齐太公以地负海,始通渔盐之利”(《山东盐法志》)。自此盐归国有,税盐产生。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代寿光为山东设盐官的七郡县之一。魏晋南北朝时,“青州置灶五百四十六,计岁合收盐二十万七千零八斛(十斗为一斛)”(《山东通志》)。
元朝初年,始有官台场名。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山东所隶之场,凡一十有九,曰官台、王家岗、固堤……”另据《青州府志》卷七载:“官台场庙学在县北七十里营里社,创于元大德十一年,元末废。盐城在县北八十里。”此时的官台场地面较大,东西长达100公里。明洪武初年到崇祯末年,山东始终有19场,官台场为其一;明末,官台场有锅灶百余口。
清道光年间,山东盐场几经裁并,仅余8场:永利、永阜、王家岗、富国、官台、西繇、石河、涛雒。从光绪二十二年开始,官台盐场发展较快,到清光绪三十四年,寿光官台盐场成为山东最大的盐场。
◆千年盐都的古韵新姿
作为千年盐都,寿光的海盐产业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初春时节,驱车赶往寿北,一片片现代化的盐田犹如一幅壮丽的画卷铺展在天地间,一座座标准化的盐池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因盐而立的悠久历史。如今的寿光海盐产业,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正积极拥抱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加快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实现了从传统盐业向现代化盐业的华丽转身。
目前,寿光市拥有盐田面积约166平方公里,原盐产能360余万吨,约占全国海盐产能的十分之一。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寿光市盐及盐化工产业已逐步形成盐、碱、溴、镁等8大系列100余个品种,盐化工产品处于全省全国领先地位。
海盐文化作为寿光的重要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寿光市积极拓展盐业产业链,将海盐文化与旅游、健康等产业相融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海盐产业生态圈。寿光市充分利用海盐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旅游市场需求,开发出了一系列以海盐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和体验项目。同时,深入挖掘海盐的健康保健功能,开发出了一系列以海盐为原料的健康产品,涵盖了护肤品、保健品等多个领域,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古韵新姿,熠熠生辉。为了进一步提升盐产业的竞争力,寿光市全力放大盐化工产业示范效应,已建成以溴系、氮磷系阻燃剂等为主要特色的海洋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区,这些聚集区不仅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入驻,还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和配套服务体系,书写着盐业重生的壮丽画卷。
■记者 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