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日报 2025年04月28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B02版:关注

史学研究二十载耄耋老者家乡情

东夷史研究学者李沣的“回乡路”

■记者 张文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

生于1937年,15岁离开家乡,在天津读完中学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2年,大学毕业后投身军旅,在部队机关和院校服役37年,大校军衔、教授,曾主编《军事管理论文集》《房地产交易指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1999年退休后,潜心研究先秦史,历五年写出《探寻寿光古国》,后又完成《纪国史研究》等著作……这个人就是客居北京的寿光人李沣。

位于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东南方向,弥河边有个岳寺李村。村的南边有古纪台,东面有历史久远的呙宋台,西面有边线王古城,这个地区历史极其悠久,这就是李沣的故乡。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那弥河、那黄土地、那个小村庄、那些善良、慈爱的长辈,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他的生命、生活有关,往事如烟,都深深地留在他的心里。岳寺李,顾名思义,李氏是大户,但村里的另一大户是朱姓。李氏族谱记载,李氏的一祖先,是朱元璋后代驸马,两氏结姻,成为后来村里的两大姓。

岁月磨砺,乡愁愈浓。2025年4月17日,记者如约来到北京李沣的家中,听老人讲述他的人生经历与学术之路。谷雨将近的时节,京城处处一派春意盎然,只是气温有些不解人意忽升至30多度。“是李老先生吗?没想到这个年纪身体还这么硬朗。没错,是他!”在一处僻静的小区,我们刚刚转过一幢公寓的楼角,远远就看见老人在向我们招手。

“快上楼,上楼!实在抱歉,我身体不太好,没能出去迎你们。”相互介绍后,边上楼,记者边打量这位在寿光早已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名人——黝黑的皮肤,不高的个子,眼神里却透露着军人的坚毅。来到老先生温馨的家中,刚一落座,他便迫不及待地拿出近来研究的资料,边翻阅边给我们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心怀寿光探古国

古国斟灌在河南还是寿光,兴衰过程怎样,曾发生哪些纷争与离合;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复国等传说,究竟与寿光有哪些关联;历史上的己族、己(纪)国和纪姓有怎样的联系和发展;春秋时期,在将被灭国时,纪侯大去其国,究竟去往了何处……这些问题、谜团在李沣的著作中均有解读或能找到答案。

“1999年退休后,我在编写《话说画眉》一书的过程中,看到有关古斟灌国在山东寿光的论述,于是就有了写《探寻寿光古国》的念头。”2005年开始,68岁的李沣怀着为家乡做点事的想法,一头扎进寿光古国历史研究中。

岁月如梭,凭着一名老军人浓烈的故乡情结和对学术的孜孜追求,他从零开始,阅读古文献、学习查找古文字,纵览学界东夷史的研究成果。通过寻根究底地追寻探索,2010年后,陆续写出了《探寻寿光古国》《说古论今》《纪国史研究》三部著作。他还在新浪网、科学网上发表研究及杂文500余篇,科学网上就有83万人阅读。在研究东夷史的同时,还写了些家乡的历史人物,尤其是革命前辈王文轩、侯连三、吴化学等人的革命事迹。

史料记载,寿光古有纪国和东夷斟灌国,但关于两个古国历史在文献中少有记载。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李沣以探寻斟灌古国和古纪国为主线,以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民俗资料为基础,对“己、(己其)一国说”及商周至春秋时期己国或其一族的重要史迹、重要人物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山东文物局原副局长王永波说:“李沣先生虽然在学生时代接受过历史专业的基本训练,但毕业以后的军旅倥偬,一直没有机会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工作,在这个领域里没有框框,没有包袱,他沿着自己的思路去探寻,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谓是从零开始。”

先秦史专家、北师大教授晁福林表示,李沣的论文,以丰富的文献及古文字和考古资料为基础,深入论析,提出精见,发前人所未发,其学术创新是相关研究不可忽视的参考。

正如李沣同学马栩泉在李沣所著《说古论今》序中所言,他们这一代人,是新中国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关于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李沣认为,“每个人都是在为追寻自己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进而按不同的方向活动并作用着外部世界,或者说,每个人手中都捏着一根历史之绳,历史上的人并不站在同一地点、用同样的力量拉拽这根历史之绳,而是站在历史的四面八方、上下左右用不同的力量拉拽着历史的车轮。历史的前进方向和前进步伐,就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的合力。而在历史合力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矢量’,都有作用力的方向和作用力的大小。”作用力的方向与历史前进的方向一致,而力的数值又大,这个人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人伴贤良品自高

为什么一个军人,除编辑《军事管理论文集》《中国军事经济史》及大量军事经济研究论文外,还能撰写《中国卫生发展战略》《房地产交易指南》《话说画眉》,这些没有内在联系、属不同学科的文章?为什么退休后从零开始,研究先秦史,写了《探寻寿光古国》《说古论今》《纪国史研究》这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专著?

这与李沣的经历有关。入伍后,他主要在部队从事政工工作。时代的巨变、偶然的机遇,让他两次进军政大学(国防大学前身)学习马列主义原著,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为他的历史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生就是这样,并不是都一马平川,有低谷和坎坷,低谷和坎坷,是不幸、是痛苦,但也是人生的机遇,勇敢面对,会有意外的收获!”李沣说,他刚到部队时也是表现平平。从首都北京调到内蒙古,情绪一度非常低落,但正是在这期间,他不断地给首长写讲话稿及各种文章,摸索出了机关行文的诀窍,写的文章总能被会议或兵团简报采用。因此,一道命令调他为兵团党委学习秘书,并到军政大学(国防大学前身)学习,还重点学习了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后来,他被调到了北京军区机关,给军、师、团干部讲马列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教育部政教司组织人大、北大的部分经济学教授编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编写工作放在了北京军区后勤部的招待所,因李沣与政教司有些联系,就参与了编写组的各种讨论,旁听了新形势下经济理论的最新见解,并结识了人大的方生、张朝尊、李成勋,北大的陈德华等教授,在与他们的频繁密切交往中,增加了他的经济学知识,初步掌握了研究经济的思维能力。

1985年,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创办了经济管理类权威刊物《管理世界》,李沣进入到编委行列。如他所说,在那些著名的管理学家面前,自己确实是个小学生,但编委会的各种讨论和交流,使他的眼界开阔,知识面扩展,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无形中影响了他日后的各种研究。这期间他在《管理世界》上发表了《经济规律在军事管理中的作用初探》《从医疗联合体的发展看我国的卫生发展战略》(与彭师奇合作)。

学术研究纠偏颇

在军区后勤部,李沣曾任司办副主任,是首长的大秘书。《解放军报》《后勤学术》及军队的各种理论讨论会的约稿,任务都落在他头上,各种毫不相关的题目他都得应对,很多都是从零开始。但久而久之,他适应了。如李沣所说,研究领域虽然不同,但研究的方法是一样的,即搜集资料,掌握学术界已经研究的成果,洞察出各种结论的偏差和漏洞,然后用大量的资料去纠偏或补充。这里的关键,就是博览群书,像大海捞针一样去找寻资料,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就得出独出心裁、独具匠心的见解和结论,即学术研究的成果。

有了这种能力,什么课题都可研究。这就是李沣能写这些专著和文章的缘由。李沣认为,学术研究就是纠正偏颇,提出新的见解的过程。比如位于青州的苏埠屯大墓墓主是谁,有的学者认为是薄姑,有的认为是姜太公,李沣认为是祖己(商朝名臣,生活在商王武丁时期)。再比如纪王崮墓主,有的学者认为是莒国君,李沣反复阐述是纪国君,《大众日报》文章《风雨纪王崮: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中肯定了李沣论断。齐国在历史上似乎都是正面论说,但《大众日报》刊文《纪国:伴齐如伴虎》揭示了齐国的另一面,而文中多处引用的是“李沣说”。纪国与(己其)是一国还是两国?学界有争论,李沣用大量史料论证了一国说。

通过研究,李沣发现寿光是上古时期伯益的都城,夏朝的都城,纪国的都城,上古时期的少皋(皋陶)、后羿(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尧、舜、禹,夏朝的都城斟灌,这些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神话故事都跟寿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来李沣证实“东夷古斟灌国在河南”的说法与文献记载多有不符,而且,他通过对夏朝历史剖面的人物、国族及重大事件的综合剖析,得出“山东寿光斟灌与这一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相吻合的部分,要比河南大得多”的结论。

“‘夷夏交争’是上古史研究焦点问题之一,本书则强调夷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认为东夷的皋陶和伯益是禹夏政权的核心人物,已泯灭了华夏与东夷的界限。所谓‘启代益作后’,是禅让制向世袭制过渡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种历史纵向更替,不属于族群间的权位争夺。以太康盘游无度失国,后挺身而出,是挽救政局,不是篡位。”王永波在《探寻寿光古国》一书序中说,作者列举太康的继任,仲康肇位四海,后相“居斟灌”,对淮夷等诸夷进行征伐,证明仲康、后相仍执掌王权。到寒浞杀后羿,“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才是篡位,首先遇害的是东夷首领,故而不能将其视为夷夏交争的史证。尔后,东夷的有仍氏、后氏、有氏、有鬲氏辅佐少康复政则是夷夏融为一体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见解基本符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规律和历史架构,对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具有积极意义。

填补东夷史研究空白

李沣的大学老师,著名史学家何兹全在《探寻寿光古国》序中说:“书稿资料很丰富,虽然写的是东夷古斟灌国和古纪国的历史,但由于大禹的重孙后相居斟灌,古纪国的贵族首领又相继在商、周两朝中任职,因此这本书几乎涉及了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各个方面。夏、商、周时有很多诸侯国,若把一些主要的诸侯国的历史都整理出来,无疑将会使中国先秦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

“李沣是山东寿光人,他有很浓烈的故乡情结,他对山东寿光古国的研究,填补了东夷古史研究的一项空白,也是为家乡父老做了件有益的事情,难能可贵,值得嘉许。”何兹全对他这个学生的著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序言中还表示,历史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研究事物的联系……李沣在书中,就很注重事物的联系,把古斟灌国与古纪国,把伯益族、后羿族、己族联系起来探讨古纪国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这就还原了历史的错综复杂和生活活泼的本来面貌。

如李沣自己曾经说的那样,《探寻寿光古国》只是自己研究的开始,多年来,他从未间断对寿光古国历史的研究。2022年,《纪国史研究》出版,这本文集是一部关于古纪国历史文化集大成之作,更是融汇了老先生多年的心血。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如关于“九世之仇”的解读,他认为,周王烹齐哀公所谓的“谮齐”的理由靠不住,作为东方第一诸侯,不会因为几句谗言就被置于死地。在分析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的关系及当时周懿王迁都等情况后,李沣得出结论:齐国应是在暗地里参与了周懿王时期的宫廷政变,周懿王死后,因太子姬燮懦弱无能,王位被有势力的懿王叔父姬辟方夺得,是为周孝王。周孝王死后,王位才又回到周懿王之子姬燮手中,是为周夷王。作为秋后算账,周夷王烹杀齐公就在情理之中,再加分析,让身为周天子亲家又是齐国近邻的纪国背锅就不足为怪了。

王永波评价《纪国史研究》:“使世人对东夷族在夏商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东夷文明对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影响,有了一些更具体、更新颖的认知,对研究东夷族历史和夏商周三代历史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夏朝一路东移,中断又复兴。”这是李沣对夏朝历史的概括。他常说,只有了解历史才能了解当时的文化。对于寿光古国的研究,既是历史的记忆,也是生命成长的轨迹,更是对于未来梦想的追寻。

不一样的“回乡路”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这是季羡林在他散文《月是故乡明》中的感慨。今年已88岁高龄、还在与病魔抗争的李沣,虽言语中透露出对人生的淡然,但却难舍他浓郁的乡情。

“最近我给咱们的宣传部长写了封信,对家乡的文化建设谈了点看法。没想到部长很快就回了信,还安排人专程来看我,当场听取意见建议,交流文化工作成果,这让我深受感动。”交谈中,李沣始终不离对家乡发展尤其是文化事业建设的话题。

首先提到盐。他说,寿光的制盐历史悠久,从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到双王城盐业遗址和元代盐业公廨碑的发现,都成为寿光是古时制盐中心的重要佐证。“夙沙氏、胶鬲、管仲都与寿光有关,却出现在了江苏扬州的盐宗庙里,我们应该加大盐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李沣介绍,夙沙氏是传说中发明了煮海为盐的制盐始祖,已被考证出是居于寿光地的先祖;而胶鬲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盐商,名见于《孟子》“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是在夙沙氏发明煮海为盐之后的传承者和弘扬者;管仲是官山海、正盐策的第一人,是中国盐业专营制度创始人,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他是齐国宰相,齐国首都在临淄,与古纪国毗邻。当年垄断海盐,实行官营,是齐国强大、称霸诸侯的重要经济原因。而齐国经营的盐,原本是纪国的,是齐灭纪后,对纪国土地和盐的侵夺。

“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看未来,30年、50年后,人们的追求,人们的价值观,人们对历史的评价,将发生巨变,将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李沣激动地说,对此,理智的人要有思考和预见。该做的事,努力做到;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因为子孙后代注视着我们,评审着我们。寿光被中国盐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海盐之都”,这是实事求是、实至名归。为展现寿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盐业发展成就,我们要利用好现有资源,与文旅结合,建起盐宗庙或盐业博物馆,把寿光关于盐的历史以及制作工艺宣传出去,让中国人获得对盐宗和盐业历史的正确认知,让更多的人走进寿光,感知寿光,让寿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频繁的内外交流,必将给寿光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

李沣告诉记者,在寿光的历史上,纪国历史贯穿夏商周三朝。纪国又是纪姓的根源,“纪氏以国为姓”,纪姓人的祖先就在寿光纪台镇。“纪侯大去其国”后,纪国后裔在寿光无多,现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和海外。纪台镇及纪王台,是天下纪姓人的祖居地,是天下纪姓人怀念、向往、崇拜、敬畏之地。作为纪姓的发源地,纪姓人期望在纪王台周边能建起纪姓宗庙,让各地的纪姓宗亲有一处认祖归宗之地,每年清明节回此祭拜。另外,齐灭纪国后,纪地改曰“剧”,剧为齐邑,“以邑为氏”,纪台也是天下剧姓人的祖宗所在地。纪台或寿光若建立姓氏文化平台,将促进内地与东南沿海及海外的历史文化及经济交流,摆脱千百年来相对封闭的人文经济状态,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寿光方言的传承。李沣表示,寿光方言中保留着很多东夷古音,对研究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寿光可能也有不少关于方言的研究成果,但都比较分散,多出现在一些镇村志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方言都可能会在未来消失,所以要对寿光方言进行系统性整理,编辑成册,永久保护和传承下去。“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李沣还建议要重视家谱的收集和保护,他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多去了解家史和参与家族的活动,从先辈们的奋斗历程中吸收养分,传承良好家风,勇担责任与使命。

哲学里有个神圣的提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往何处去?而李沣曾在《充满着人性光辉的三文鱼精神》一文中写道:“回我故乡,视死如归,叶落归根,这些人性光辉,在三文鱼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文鱼的回乡路,没有浪漫,没有欢乐,是艰险,是悲壮,是生的挣扎,死的考验。”这些年研究寿光古史的艰难历程,或许正是李沣不一样的回乡之路。

2025-04-28 张文志 史学研究二十载耄耋老者家乡情 1 1 寿光日报 content_126885.html 1 东夷史研究学者李沣的“回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