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越夏茬黄瓜正处旺盛结瓜期。但是记者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田柳镇、孙家集街道等黄瓜种植区采访时发现,很多黄瓜植株遭受了虫害侵袭,有的叶片被咬食的“千疮百孔”,有的叶片被锉吸得仅剩薄薄的上下表皮,还有的瓜条表皮粗糙、皱缩似皴皮,大大降低了黄瓜的产量和品质。夏季环境适宜,虫害猖獗,建议菜农多措并举,提前做好黄瓜的防虫工作。
蓟马、粉虱虫小为害大
作为设施蔬菜难防难治的小型害虫,蓟马、粉虱对植株的为害不仅体现在取食叶片上,而且还会影响植株的整体长势及果实的商品性。例如蓟马为害黄瓜幼瓜时,瓜条变硬、畸形,瓜皮粗糙有斑痕,布满“锈皮”,看上去像皴皮或病毒病,商品性全无。粉虱的另一个重要为害症状是其留在叶片及果实表面的分泌物,这些分泌物会诱发真菌繁殖,不但会影响叶片正常呼吸与光合作用,降低果实品质,影响其商品价值,还能引起煤污病的发生。
孙家集街道西张村张志刚种植拱棚黄瓜多年。由于他在棚内干活时并没有发现蓟马,因此,他一直认为棚内的黄瓜没有受到蓟马为害,在防治蓟马方面并没有上心。但是记者仔细翻看了黄瓜上部幼叶及花朵,还是发现了蓟马的“踪迹”,有的叶背已经出现发亮或银白色斑点。这就说明蓟马已经开始为害,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待蓟马大量繁殖后,既加大了防治难度,又提高了用药成本,防治效果还难以保证。
斑潜蝇、蛾蝶类害虫频发叶片很“受伤”
在田柳镇东头村刘师傅的小黄瓜棚内,操作行间两侧的黄瓜植株均能发现斑潜蝇为害后留下的“罪证”,一些受害严重的叶片不仅发黄,而且上面布满曲折蜿蜒的“隧道”,影响了叶片的光合作用。斑潜蝇1年可发生多代,世代重叠严重,全年均能繁殖和为害。
成虫喜产卵于叶片上下表皮之间,菜农不易发现,从而忽视防治。卵孵化成幼虫后,继续“潜伏”在上下表皮间取食叶肉,最终致叶片发黄、枯焦或脱落。
在刘师傅棚内,记者还发现不少中上部叶片被蛾蝶类害虫咬食后出现大小不等的缺刻或窟窿,为害严重的叶片仅剩叶脉。据了解,蛾蝶类害虫初孵幼虫多在叶片背面取食叶肉,而后留下一层透明的上表皮。幼虫长大后转至叶面为害,将叶片蚕食成孔洞或缺刻,4龄-5龄幼虫进入暴食期,为害特别严重,可将上部嫩叶咬成秃秆,虫体耐药性也更强。此外,蛾蝶类害虫的幼虫虫体颜色多样,有的与土壤相近,有的与叶色相近,很容易使菜农错过最佳防治时期,
等到虫体被发现时,往往虫龄已较大,增加了防治难度。
多措并举 综合防虫效果好
管好两口,防虫潜入。及时在棚室前脸风口及顶部风口处设置防虫网,严防外界害虫进入棚室。同时清理棚室内外杂草,去除害虫栖息场所,对减少虫源具有很好的作用。
利用趋性诱捕,降低虫口基数。蓟马有趋蓝性和趋嫩性,菜农可在棚内悬挂蓝色粘虫板进行诱杀。粉虱对黄色具有强烈的趋性,喜欢群集在植株上部嫩叶背面产卵,设置粘虫板时要选择黄色的,并悬挂在蔬菜生长点附近,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虫口基数。对于娥蝶类害虫,可利于其趋光性,悬挂杀虫灯,或者使用性激素诱捕器进行诱杀。
化学防虫,用药要有针对性。蓟马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吡虫啉+有机硅,或多杀菌素+氟啶虫胺腈+有机硅。粉虱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或烯啶虫胺)+联苯菊酯(苯氧威)。斑潜蝇可选用灭蝇胺。蛾蝶类害虫可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虫酰肼、阿维菌素等喷雾,并与球孢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配合使用,效果较好。
用药时注意杀虫杀卵药剂配合使用,并且药剂要轮换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同时喷施要全面,重点喷施植株幼嫩部位及花朵、叶背,后墙、地面等位置也要一并喷施。
本报记者 果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