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菜农反映,棚内的黄瓜叶片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状小黄斑,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病斑破裂;在瓜条上会出现褐色凹陷斑,还流红色的胶,有的生长点也没有了,不知道这是什么病,也不知道应该如何防治。
症状表现
通过与菜农沟通,以及菜农的症状描述来判断,这是黄瓜黑星病。
黄瓜黑星病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都能侵染,苗期染病时子叶上一般产生黄白色近圆形病斑,严重时导致整个子叶干枯,影响幼苗生长。嫩茎染病,开始出现梭形水渍状暗绿色病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卷须染病变褐腐烂。生长点染病,短时间内即烂掉形成秃桩,菜农称黄瓜“烂头”。叶片开始发病时呈污绿色近圆形斑点,后期穿孔,成放射状且边缘有黄晕。叶柄、瓜蔓被害,病部中间凹陷,形成疮痂状。瓜条染病,发病初期瓜条上有胶状物流出,后扩大为褐色凹陷斑,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导致病部呈疮痂状,病部停止生长,造成瓜条畸形。黑星病发生时对黄瓜的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及早预防。
发病规律
黄瓜黑星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病原菌喜高湿环境,耐低温,也耐弱光。一般情况下,当棚内相对湿度高于90%,温度在5℃-30℃均可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0℃-22℃,当植株处于15℃-25℃范围内低温高温交替的环境,且叶面有结露时,黑星病更容易暴发和流行。
防治方法
调控好棚室环境
平时的管理中要注意调控好温度和湿度,通过加大通风、合理浇水等措施降低棚内湿度。浇水时水量要适宜,避开连阴天,有条件的菜农最好使用滴灌,减少水分蒸发。同时在操作行铺设碎秸秆或稻壳等有机物进行吸湿,尽量缩短叶
片表面结露时间,降低黑星病的发生几率。
加强栽培管理
进入冬季后,不良天气多,植株根系普遍偏弱。因此,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根系及叶片养护,追肥时可将水溶肥和功能型肥料交替使用,结合叶面喷施微生物菌剂或氨基酸、甲壳素类叶面肥,促进根叶吸收养分能力,提高植株抗逆性,避免病原菌侵染。
养护好了根叶,管理中还要合理留瓜,最好结合植株长势及天气情况确定留瓜数量,平衡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为培育壮棵,提高黄瓜抵抗病害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要贪图一时的高产而留瓜过多,这样很容易导致植株出现早衰,一旦遇到高价期,反而拿不出产量。
药剂防治
防治黑星病的药剂很多,如腈菌唑、苯醚甲环唑、氟硅唑、苯甲·醚菌酯等药剂。需要提醒菜农注意的是,选用唑类药剂防治黑星病时,一定注意不能随意增大使用浓度,特别是氟硅唑,避免因用药过量而抑制黄瓜生长点的生长。如果生长点受到抑制,可以适当使用生长调节剂来调节生长点生长,并在施肥时注意补充钙肥硼肥。若黑星病发生比较严重,建议选用配方药剂,如啶氧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乙蒜素+几丁聚糖,或者唑醚代森联+肟菌酯+戊唑醇,注意交替轮换使用,喷施要全面均匀,提高用药效果。
本报特聘专家 刘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