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是咱家的新品——东北平欧大榛子,它是大榛子和东北野生榛子杂交的产物,个头大、口感香,现炒现发。”一大早,辽宁开原庆云堡镇的农民于彪开启直播,在他的镜头里,翻滚在热气腾腾炒锅中的大果榛子成为直播间的“主角”。而这些榛子,将装盒打包发往全国各地。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电商直播已然成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目前,农产品电商直播中存在着品牌意识不强、直播团队人才缺乏、物流配套设备跟不上、缺乏有效监管以及直播内容单一等诸多问题。只有用电商赋能农业,创新直播内容、加快人才培养、完善物流体系、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以及健全平台信用机制,从根本上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盘活农村经济、整合乡土资源,才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走出特色共富之路。
线上直播带火了特色农产品
“每年冬天,榛子、蘑菇、小咸菜等家乡好物,都是我镜头里的常客,它们备受全国各地粉丝的喜爱。”于彪是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2012年回到家乡开设淘宝店帮助父辈卖山货。最近三年,更是抓住了短视频创作和直播带货的机遇,将家乡的好物卖到了全国各地。
夏天拍地里的甜秆,秋天录漫山遍野的鸡心果,冬天记录榛子炒熟的过程……凭借丰富生动的农村田间视频,三年来,于彪经营的直播账号获赞34.9万,拥有粉丝100.3万,年销售额达到千万元以上,带动百余村民增收。于彪从未想过,一方屏幕能给家乡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带来巨大改变。
“一两朵皇菊,用沸水冲泡后,迎来‘二次绽放’,色香味俱佳……我们合作社的‘西施皇菊’马上上市,欢迎新老客户抢先预订!”在山东肥城贾庄村馨逸园生态农业合作社直播间内,村“两委”成员正面对镜头滔滔不绝地介绍特色农产品。芦笋、草莓、羊肚菌、有机蔬菜等农产品,在贾庄村馨逸园生态农业合作社直播间里轮番亮相,“电商快车”让它们走向全国各地。贾庄村支部书记贾永强说,利用直播平台带货,一方面是为了提销量,另一方面是为了把农产品的形象打出去,提高知名度,让它们能卖出一个好价格。“合作社有冬暖、春秋大棚共200个,主要以种植芦笋、皇菊、草莓、羊肚菌、蔬菜为主,一年四季都有产品生产,按照经营情况每年能给村集体分红15万元左右,带动60多名群众家门口就业。”
看着简单实际上没那么容易
对一些人来说,农产品电商直播就是坐在手机前“东拉西扯”,看上去很容易,实际上却没那样容易掌握重点。不少特产村在直播卖货上“摔了跟头”,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有看清这一新生事物的复杂性,对于尚存的问题认识不足,导致无法打造系统的商业模式,浪费了好端端的地方特色品牌。当前农产品电商直播有哪些问题?
直播内容单一,同质化严重。由于电商直播的兴起,各地农户开始积极筹措,开展直播带货。但作为直播者的农户,自身文化素养不高,未经专业培训和学习,多数都是以农产品种植地作为背景,展示产品从采摘、加工到包装的全过程。时间长了,直播环节和模式重复单一,消费者观看直播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慢慢减退,流量逐渐下降。
物流设备投资不足,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尽管近些年政府和企业都加大了这些物流硬件设施的投资建设,但农产品整体物流市场的需求远高于物流设备的购置速度,未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技术服务体系。在长途运输过程中,高端农产品不能及时“保鲜”,长此以往,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消失,致使农产品的销量下降。
人才缺乏,农村电商发展受到制约。虽然农产品直播入行门槛较低,但是对背后的经营团队还是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而多数农村地区青壮年大量进城务工,导致农村整体上人才缺乏,直播团队素质堪忧。部分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欠缺,主播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流量、销量方面,对产品质量、物流、售后服务缺乏了解,常常出现解说错误、作出虚假承诺、夸大宣传、假冒伪劣、售后困难等问题,对消费者利益造成一定侵害。
特色品牌缺失,质量难以保障。农产品直播间多采用自主发货、自负盈亏的形式。为了提高销量,产品在分类和质检方面并没有严格管控,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屡次出现实物和直播展示样品不符的事件,使产品的信誉度和消费者的满意度逐步下降。
缺乏有效监管,可持续发展存在风险。如今,以纯天然、品质鲜为卖点的“现摘现卖”的销售方式大受欢迎。农产品一经采摘就要尽快送至销售环节,这种直播销售方式的特殊性导致采摘和销售两环节必须紧密联系,几乎没有时间留给相关部门对农产品货源进行安全检验,因而难以对直播产品进行有效监管。另外,随着农产品直播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个别直播平台产品信息造假、销量数据造假和内容抄袭等现象也层出不穷。这些都在影响着农产品直播行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