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张宸便回到家乡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借助现代科技优势,打造智慧农业,让盐碱地上开出最美丽的“花”。
张宸介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小时候家里虽然种着三四十亩地,但大部分是盐碱地,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收成,看着爸妈起早贪黑,小小的张宸萌生了一个念头,“一定要改变家里的生活,让父母不再那么操劳”。大学后她毅然选择返乡创业,去实现她的农业梦想。
回到家乡后,通过走访了解到村民们认为种地不挣钱,都不再进行耕种,土地大面积荒废。为改变种地辛苦又不挣钱的局面。2011年,张宸成立了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决定把村里的闲置土地托管过来,老百姓出一部分费用,由合作社统一购买肥料、种子,统一管理,最大程度降低种地的成本,让乡亲们实现增产增收,并挨家挨户劝说乡亲们进行了土地托管的尝试。
2018年,安装北斗导航卫星定位自动驾驶系统的利好政策扩展到沧县,张宸动员父亲,要给合作社的农机加装这一设备。
这不是张宸的拍脑门之举。2017年观摩会后,她就加了北斗导航系统技术员的微信,对这套设备的适用条件、安全系数、能干几项活儿、具体怎么用,反复打听,还对投入的成本和能节约的费用进行了粗略计算。“一台农机播种一亩地的费用原本50元—60元,用上北斗导航,油门匀速,种子化肥播撒均匀,节约人工费,柴油、种子、化肥钱,一亩地成本能降到30元—40元。”张宸说,合作社承包1.3万亩地,一年就省出26万元,而安装一台北斗导航系统,不算国家补贴,只需6万元,合算。
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沧州市第一家安装北斗导航系统的,“国内外规模农业生产都在采用无人技术,这是趋势。吃不上第一口,也得吃第一轮。”张宸说。这一年,张宸成为广为人知的“北斗女孩”。
种植规模一旦上去,经营户就会对一把化肥的浪费或一棵苗的漏种残缺变得格外敏感。
北斗导航能像打印机一样逐行撒播,不但不会漏行,还能提高种植效率和播撒精度。但地里的杂草或泥土偶尔会堵住下种口,等发现时,往往苗都长出来了。
“到处学习,又学来了这个系统。”张宸指着一台农机上的设备说,这叫精量施肥播种监测系统,“不光能实现不下粒报警,还能精确到一亩地播多少粒种”。
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机具从2014年的3台,逐渐增加到如今的207台(套),需要大量成熟的农机手。
最初,农机手挣固定工资,在收割季一天能收入700元。可张宸发现,机手们开着收割机干活回来,就把车扔在合作社。因为不爱惜,保养不到位,机器总是坏。“修修至少两天,工人挣不到钱,合作社也窝工。”张宸就摸索新的管理办法。
3年前,她推行农机手技术入股——机手买不起机器,她买。机手技术入股占50%,合作社机器入股占50%。机手不再拿固定工资,实行多劳多得。机器带来的收益,扣除成本后,机手和社里对半分。
张宸打开计算器,算了一笔账:一台收割机一天收割90亩地,一亩地收费70元,毛收入6300元。扣除油钱成本,纯利润约2700元,机手分得一半,也有1350元,收入翻一番。
2018年,张宸又成立公司,开发杂粮种植基地,助推杂粮杂豆产品畅销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全国50多个地区,成功帮助沧县兴济镇20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的飞速发展,张宸带领本村及周边的妇女用自己种植的旱碱麦面粉蒸面花,通过网络直播带货让“面花”走出村庄,进入城市的餐桌。随着“面花”的成功,又增加多种农产品,形成了从种植到深加工的产业链,从一个“花”到一条“链”,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数百个就业岗位,还增加了种植户的收益。“我是农民的女儿,回到家乡的这片土地上,我要用我的所学,打造智慧农业,让沧州盐碱地上也能多打粮、打好粮!”她说。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