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郝芬
调息静心:调和阴阳
夏季昼长夜短,宜调整作息以契合阳气运行规律。建议晚上10:00左右入睡,早晨5:30左右起床,使人体与天地阴阳同步。若夜间未能早睡,可于午时(上午11:00-下午1:00)午睡30分钟左右,既能弥补夜间睡眠不足,又可平衡阴阳气血。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夏季阳气外浮,腠理开泄,尤需顾护阳气之本。虽酷暑难耐,亦忌贪凉大汗而伤阳,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若需运动,宜选择清晨或傍晚,以舒缓类活动为主,如八段锦、太极拳为宜,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及淡盐水,兼顾津液与阳气的双向调护。
夏属火,与心相通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夏季养生当以调心神为要,宜保持神清气和、心情舒畅,胸怀豁达如盛夏之开阔,对外界事物兴趣保持积极,培养乐观向上的情志,此乃养长之道的核心要义。
食味调息:辨体施膳
夏季出汗较多,易致津液耗伤、盐分流失,甚至影响心脉搏动。中医理论认为,酸入肝以固表,咸入肾以补心,所以可多食乌梅、山楂等酸味之品固护腠理,适当摄入海带、紫菜等咸味食物以养心阴。推荐日常食用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等清凉饮品,既生津止渴,又可平衡电解质。
长夏(三伏时节)属土,与脾相应,脾喜燥恶湿,湿邪困脾易致食欲不振、便溏等症。因此,健脾祛湿此时应为调理重点。
粥膳养生:早晚餐可食用山药粥、薏米粥、莲子粥等,若在薏米粥中加入鲜荷叶,可兼具清热解暑、和胃生津之效,尤适暑湿并重者。
药膳调护:适当服用藿香正气水等中成药,化解暑湿困阻。瓜果虽为夏令佳品,需辨证食用。
虚寒体质:忌西瓜、梨、猕猴桃等寒凉之品,以免损伤脾阳。
湿热体质:慎食龙眼、荔枝等温热水果,以防助湿生热。
特殊人群:过敏体质者慎食芒果、菠萝;尿路结石患者少食草莓;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苹果、葡萄等高糖水果摄入量。民间有“桃养人,杏伤人,李子多食生痰湿”之说,应根据自身体质适量选择。
冬病夏治:把握三伏
三伏天,是全年阳气最盛之时,恰合《内经》“寒者热之”治则,是防治冬季虚寒性疾病的最佳时机。临床证实,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寒湿痹证等阳虚体质相关疾病及过敏性鼻炎、虚寒性痛经等,通过“冬病夏治”可改善症状,部分疾病甚至可达根治效果。
三伏灸疗法为其中特色疗法:借助三伏天人体阳气充盛之势,将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贴剂敷于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通过药物与穴位的协同作用,驱散内伏寒邪,扶助人体正气,达到“治未病”目的,尤其对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