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蔬菜报 2025年08月22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JSA15版:科普

猪“瘦身”源于基因突变

瘦肉基因的研究起点是中国梅山猪

□文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团队首席蒋琳

人们平时吃猪肉时,往往更偏爱瘦肉多的品种。事实上,猪的胖瘦早已在基因中被“编程”——如今人们食用的“瘦肉猪”中,90%存在一个关键基因突变,该突变使猪的瘦肉产量提升了5%。这个数字意味着,全球每年生产1.3亿吨猪肉,5%的增量即相当于650万吨,而这个改变猪肉产业的瘦肉基因突变,背后藏着一段从中国梅山猪开启的科研故事。

发现瘦肉基因研究起点是中国梅山猪

2005年,我远赴瑞典攻读博士。我的导师、美国科学院院士雷夫安德森教授通过野猪与家猪杂交,找到了控制猪胖瘦的“基因开关”。

读博期间,我的主要工作便是寻找能与这个“开关”协同作用、让猪变得更瘦的新基因。研究中发现,国外商品猪瘦肉多,原来是它们的基因“天生会瘦身”。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瘦肉基因的研究起点,竟是一头早年被带到欧洲的中国梅山猪。

梅山猪是江南水乡的代表性本地猪种,而中国像这样具有独特性状,仅在本土生长的畜禽品种约有一千个,占世界总数的八分之一。从一万年前起,中国先民便开始养猪驯牛,历经世代培育出多样的本土品种。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精准的基因鉴定技术,这些品种的优势长期未被开发利用。

回国后,我加入了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这里拥有中国唯一的畜禽种质资源库,保存着700多个品种的珍贵资源:有生活在4700米高原、在氧气含量仅为平原一半的环境中仍健步如飞的藏羊藏马;有体高差异达60厘米、从迷你矮马到高大重挽马的“马界身高差天花板”;还有体组成差异极大的家猪,有的是“肌肉型”高瘦肉率品种,有的则是“圆润型”高脂肪品种。

面对这些资源,让人如获至宝,却也深感惋惜——这些独特的种质特性本是畜牧业最珍贵的“基因宝藏”,却因“缺乏精准鉴定、性状形成机制不清”,长期沉睡在牧场与鸡舍中。

找到低氧环境中提升家畜携氧能力的“基因开关”

为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我与研究团队踏上了高原征程。

在藏区,研究团队发现藏羊藏马的血红蛋白浓度远高于平原同类,这使其在缺氧环境中仍能自如活动。

顺着这一线索,我们在基因组中找到了关键:低氧诱导因子EPAS1基因的突变。这个变异提升了动物的携氧能力,让血液富含氧气,还增强了乳酸代谢能力,减少运动疲劳,使其在缺氧环境中奔跑也毫无压力。这一发现不仅找到了低氧环境中提升家畜携氧能力的“基因开关”,还帮助西藏培育出山羊新品种,其产出的山羊绒可制成羊绒制品,为当地增加了收入。

在体形改良领域,团队同样取得突破。依托资源库中丰富的体高多样性,我们建立了多品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历经四五年研究,终于在TBX3基因附近发现一个单碱基突变——携带该突变的家畜体形可增长20%,这是目前已知影响最大的“身高基因”,未来可据此培育大型肉用品种或迷你宠物。

近期,我参与了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这个总投资2.9亿元的“国之重器”,不仅是700多个品种的“安全港湾”,更将构建从资源收集保存到共享利用的完整体系,目标是让中国成为全球畜禽种质资源战略保存中心与世界领先的种业创新中心。

梅山猪只是中国万千畜禽资源的一个缩影,在全球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个地方品种都是不可复制的“基因宝藏”,更是中国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守住这些承载着悠久传承与地方特色的“中国基因”,让每一份种质资源都成为推动畜牧业腾飞的“基因引擎”。

2025-08-22 瘦肉基因的研究起点是中国梅山猪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30963.html 1 猪“瘦身”源于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