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日报 2023年06月30日 < 上一期  下一期 >
第A07版:弥水

“踏石留印”的人

——忆伯祥书记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二三事

在寿光广大干部群众眼里,王伯祥是位不摆花架子、不说空话、不图虚名,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攻坚克难、“踏石留印”的人。他卸任县委书记已30多年了,但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几件事,使我记忆犹新。

破常规大胆选拔企业优秀人才。改革开放初期,寿光工业基础薄弱,在潍坊县市区排名倒数。为推动企业发展,1986年伯祥书记带领县级班子成员,乡镇党委书记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南方考察回来后,决定大干一场。当时企业厂长是计划经济形势下产生的,有的因循守旧,有的能力弱,难以担当打工业翻身仗的重任。伯祥书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同时,让组织部门对全县50多家企业厂长进行了一次民主测评,要求凡优秀的当任,不称职的更换,新任的公开选拔,并研究出台了《关于企业厂长经理选拔任用的条件》,在全县首次大张旗鼓地公开选拔企业优秀人才。先从企业和各经济部门推荐了100名后备干部,又从中破格选出40名作为厂长经理人选,分批充实到企业领导班子。当时企业干部是有行政级别的,这个突破确实很大胆,意义重大,为寿光工业发展闯出了新路。1987年时年53岁的台头镇经委主任陈永兴到当时的县造纸厂任厂长,几年后使这个濒临破产

的企业成为全国造纸行业的排头兵。24岁的田其祥是选任企业干部中最年轻的一位,后来接任供电公司总经理,成为同行业的排头兵。选拔了一批能人,发展壮大了县属企业。

下真功夫整顿后进村班子。1987年全县农村后进村班子占12%左右,其中瘫痪半瘫痪的占5%,多数是老大难,数量不多,但影响面大。伯祥书记深入基层了解这一情况后,决定采用小分队的形式,对症根治。县委抽调了120名农村工作熟、有能力的县乡干部,组成了十几个小分队,吃住到村,分批整顿。他自己在广陵乡蹲点,掌握实情,问计于民,不断提出分类施治的思路办法。对不团结的班子,拆墙填沟解疙瘩;对干部作风问题突出的班子,批评教育严党纪;对被遗留问题压弯了腰的班子,清理查处扫障碍;对经济意识差的班子,更新观念选能人;对缺乏人选的班子,内选外返抓培育。从1987年到1989年,经过三年整顿,全县121个后进村,89个上升为一二类,其他都有了明显好转。此经验做法,在1990年中央组织部召开的农村后进党支部工作座谈会上作了典型介绍。

花大气力进行农村综合治理。1990年当时全县农村较普遍存在:村级组织不健全、热点难点问题多、服务功能差,影响了农村发展。

伯祥书记在充分调查研究了解民众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县进行农村综合治理。这年春节刚过,先抽调县直100名机关干部在孙家集镇搞了三个月试点,然后组织500多名县乡干部深入到村,采取统筹兼顾,分三批对34个乡镇的1003个村逐个进行综合治理。经过一年的治理,健全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强化了社会服务功能,较好地解决了农村财务乱、经济合同乱、宅基地规划乱和社会治安差的“四大难点”问题。为实现农村长治久安,针对以上问题,伯祥书记坚持前瞻性思考,亲自组织县直有关部门,依据上级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农村干部报酬、农民合理负担、经济合同及财务管理、宅基地规划等17个方面的文件。为使这些文件切实可行,他多次召开座谈会,上下征求意见,七易其稿,最终形成,汇编成册,发至各村,宣传到户。老百姓称这些文件为“红皮书”,遇到问题就到红皮书上找答案。治理效果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全县农村号令畅通,人心顺,各项工作出现了新局面。当时农民日报、经济日报以“寿光有本红皮书”进行了报道。1991年全省农村党建先进县评选,寿光首批进入。

王家相(原寿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2023-06-30 ——忆伯祥书记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二三事 1 1 寿光日报 content_105796.html 1 “踏石留印”的人